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第一节 北宋文坛的复古倾向
1 识记柳开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1)他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
(2)他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3)柳开是宋代写古文的第一位作家。
(4)他的古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华而不实的浮靡之风。 (5)他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是其后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 识记田锡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是过度性的作家。
(1)田锡是宋初在诗文理论方面颇有建树的一位作家。田锡论诗,主“性情”,主“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熔豪健、雅丽于一炉。
(2)他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这是他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功绩和贡献。
3 北宋初期的复古思潮在文坛并未成为主流。(简单运用)
答: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从学韩到弃韩是宋代许多古文家所走过的道路,但不同的作家对这一时代课题的认识、接受和参与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1)柳开是北宋复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在他身上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必然的。
(2)田锡与柳开不同,他更具备文人气质,他在文学思想上接受韩、柳的影响,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之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
(3)穆修则在搜求校刻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于古文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4)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流,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第二节 王禹偁(chēng)与宋初诗风和文风
1 识记王禹偁的生平。
(1)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宋史》有传,为宋初有名的直臣。
(2)王禹偁在宋初作家中成就较大,他在诗和文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
(3)他出生微寒,世为农家,以磨面为生,仍读书应举。
(4)他于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授成武主簿;后因有文名,被太宗赵炅看中,召试中书,擢(zhuó)右拾遗,直史馆。
(5)他是一个不甘庸碌的人,总想有所作为,性格刚直耿介而是非分明,故与朝中的庸俗官吏发生矛盾,遭奸人馋陷。他曾先后三次被贬,先是谪(zhé)贬商周,再度被贬滁州;晚年被贬,出知黄州,并病死于任上。
(6)王禹偁一生著述丰富,但多已散佚,今存《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十三卷。
2 理解:王禹偁与宋初“三体诗”(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答:王禹偁与白体:
(1)宋初的诗风,是以当时的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2)李昉等宋初白体诗人倡导学习的是乐天后期的唱和诗,多反映官场生活的应酬、消遣之作,流连光景,吟玩情性,依韵相酬,属对工切而浅近刻露、圆熟平易。
(3)王禹偁早年对白居易诗的喜爱,与当时一般文人是相同的,侧重于闲适唱和一面;但贬官商周之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
(4)王禹偁兼擅各种文体,而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在反映现实方面是颇为真切的,他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诗、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王禹偁与西昆体毫无关涉:
(1)许多研究者把王禹偁看作是西昆体流弊的拨正者,认为他在创作上继承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对抗西昆派的形式主义逆流。
(2)其实,以宋初诸诗派的前后时序论,在西昆体流行之前,王禹偁早已成为名家,应归入宋初的“白体”诗派。
(3)从时间上来说,西昆体是在西昆酬唱诗结集之后方盛行的,据杨忆《西昆酬唱集》序,这些诗作于1004-1007年之间,这时王禹偁早已逝世,所以他与“昆体”毫无关涉。 晚唐体:(1)真宗时盛行的晚唐体诗派中,林逋最受时人推重。其居所植梅畜鹤,人因谓“梅妻鹤子”,是宋初有名的隐士。
(2)他长期与西湖、孤山相厮守,与“九僧”、潘阆、魏野等晚唐体诗人一样,以江湖散人之诗装点山林,用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幽静的隐居生活,流露出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影响。
(3)林逋性喜梅,好赋诗,其诗孤澹清逸,如其为人,格尚淡远,颇有自得之闲情逸致。他以歌咏西湖为主的诗,写的最多,也最出色,像西湖一样有澄淡秀逸之美;其咏梅诸什,脍炙人口,尤以《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为世所称。
3 王禹偁在文论上提出的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及其在理论上的贡献。(简单运用) (1)王禹偁在文以传道之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发抒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做到叙事言理与主观抒情相结合。
(2)王禹偁的文论不像柳开那样极端偏向于伦理纲常,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无愧,以文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3)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
4 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所起的促进作用。(综合运用)
答:王禹偁在宋初作家中成就较大,他在诗和文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 诗风:(1)王禹偁早年喜爱白居易的诗,侧重于闲适唱和的一面;但贬官商周之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2)学社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对宋代诗风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文风:(1)王禹偁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雕绘之气,始为古雅简淡之作。
(2)其文章不仅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而且继承了韩愈古文“文从字顺”
的一面,以表达恰当、明白易懂为基本准则。
(3)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他的古文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第三节 杨忆与西昆体
1 识记什么是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2)“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十七位,皆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3)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欧阳修《六一诗话》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2 识记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杨忆。
3 理解杨忆《南朝》(五鼓端门漏滴稀)诗的借古讽今之意。 (1)此诗见于《西昆酬唱集》,在写法上仿效李商隐的同题之作,铺陈南朝三百年间帝王荒淫亡国的史实,暗含有借古讽今之意。
(2)其创作上的最大特点是精于用典,将有关南朝的一系列历史典故巧妙地组织成诗,锻炼的十分工整;加之音节流转、辞彩华丽,很能体现西昆体“取材博赡,炼词精整”的特色。
4 西昆体的创作特色与《西昆酬唱集》。(简单运用)
(1)西昆体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此集的作者有十七人,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作者中晁迴是白体诗人,张泳、丁谓原为古文家,皆因偶与唱和而被列名其中,似不属于以杨忆为代表的西昆体诗人。《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二百五十首,杨、刘、钱三人的作品就有二百零二首,占了五分之四,西昆体的产生,是他们相互切劘的结果。 (2)就创作方法而言,杨忆于《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3)故最能代表西昆体的是杨、刘、钱等人,其共同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其长处为文辞密丽,气象典雅,扫灭五代衰飒弊习,创造纯宋人之诗歌;而短处是太雕琢而无自然态度,太堆砌而少意味。
5 西昆体的特点。(综合运用) (1))西昆体的特点是“取材博赡,炼词精整”。 (2)就创作方法而言,杨忆于《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 (3)故最能代表西昆体的是杨、刘、钱等人,其共同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4)其长处为文辞密丽,气象典雅,扫灭五代衰飒弊习,创造纯宋人之诗歌;而短处是太雕琢而无自然态度,太堆砌而少意味。
6 何谓昆体功夫?(课后思考题)
答:讲究修辞的昆体功夫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宋人作诗非常注重修辞技巧,几无人能跳
出文学修辞范围,可以说是从西昆体开始的。
(1)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2)与宋初的白体、晚唐体相比,西昆体诗具有堂庑大、气象宽、思致深的特点,往往能就一事一题兼虚实而涵古今,讲究措词寓意之深妙和清峭感怆。
(3)西昆体诗人作诗时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音节铿锵,属对工整,设色浓丽而富情感性,颇具李商隐的“沉博绝丽”之风。
(4)资书以为诗,主要表现为诗中大量用典。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新
第一节 欧阳修
1 识记欧阳修的生平。(教材第9页)
2 理解:欧阳修在诗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及贡献。
答: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新运动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 (1)欧阳修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在他身边团结了一批诗人,朋辈如梅尧臣、苏舜钦,后学如王安石、苏轼、曾巩等。
(2)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不容低估,足可以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3)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的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4)在知贡举时,利用政治手段,极力排抑险恶奇涩的“太学体”,擢拔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等英才,将建立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
(5)由此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宋代古文创作在克服了浮靡文风同时,又避免了宗经复古的弊端,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流畅条达的成熟风格,扭转了古文复兴之后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 (6)这就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不但后继有人,而且更加发扬光大,避免了重蹈中唐古文运动后继乏人的覆辙。
(7)他大力彰扬梅尧臣“诗穷而后工”的古淡奇峭,以及苏舜钦诗的横放雄豪。他自己写诗也带有韩愈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好议论,变重情韵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于唐诗的时代。
3 理解:欧阳修散文的特点与六一风神。
答:欧阳修散文的特点: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1)似澄塘潋滟,轻波荡漾,委婉含蓄。
(2)摈弃了韩愈文章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发展的最大贡献。
(3)其文章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的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 (4)欧阳修散文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就写作的技巧而言,善于用宕笔、疏笔,吞吐夷犹而抑扬顿挫,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且气势流畅,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5)欧阳修散文的佳处在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描写的景物虽多是一些寻常的景物,但写的婉转曲折,富有感情,乃至写到中
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使人感到新鲜,富有韵致,具有魅力。 六一风神:(1)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词平易,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写,不用古奥的文字,但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显得条达疏畅、切近自然。 (2)他并不刻意地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的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传言的高远境界。
(3)欧文一般都有笔触多情的特点,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其文字一遇感慨便觉精神,情意深至而韵味绵邈,富有醇厚的诗意。
(4)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 (5)这种绝世风神的特点是: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
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4欧阳修诗的散文化倾向及其《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胡人以鞍马为家)的风格特色。(简单运用)
答:欧阳修诗的散文化倾向:
(1)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
(2)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做得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 (3)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的介词。
(4)欧阳修的诗,开创了取材广泛、命题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这是对传统诗歌意绪表现范围的,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新的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胡人以鞍马为家)的风格特色:
(1)此诗用类似散文的语句,写王昭君流落荒漠的悲伤,以反衬“汉宫”不知边塞之苦,具有以汉喻宋的现实意义。
(2)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笔势极为矫健。
(3)由于多以古文句法、气势入诗,故可称古文诗体,是宋诗中最富权威的一体。因做诗以气格为主,宋诗风气为之一变。
5 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诗所反映的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简单运用) (1)此诗籍写景抒发自己谪居山乡的寂寞愁闷,期盼春天在时光流逝中早日到来,能状难写之景在目前,拌之以感慨议论,写的清楚明白。
(2)欧诗的这种平易风格,核心是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明白易懂,在构思上能立足人情物理写景议论叙事,不以感情的鲜明热烈取胜,而以思致的宽和通达见长,从而为说理的内容融入诗歌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
(3)由此形成的新的诗风,在艺术上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要求。
6 欧阳修在北宋诗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 答:一:在诗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与贡献:
(1)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新运动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 (2)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不容低估,足可以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3)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宋代古文创作在克服了浮靡文风同时,又避免了宗经复古的弊端,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流畅条达的成熟风格,扭转了古文复兴之后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
(4)他大力彰扬梅尧臣“诗穷而后工”的古淡奇峭,以及苏舜钦诗的横放雄豪。他自己写诗也带有韩愈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好议论,变重情韵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于唐诗的时代。
二:确立宋文学诗、文两方面基本风格: 散文:(1)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2)摈弃了韩愈文章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宋代散文发展的最大贡献。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词平易,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写,不用古奥的文字,但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显得条达疏畅、切近自然。 诗:(1)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自成一家的诗人,也是宋诗的创始者,对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2)欧阳修的诗,开创了取材广泛、命题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这是对传统诗歌意绪表现范围的,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新的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
(3)在诗之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
(4)欧诗平易的风格,核心是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明白易懂,在构思上能立足人情物理写景议论叙事,不以感情的鲜明热烈取胜,而以思致的宽和通达见长,从而为说理的内容融入诗歌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由此形成的新的诗风,在艺术上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要求。
第二节 梅尧臣 苏舜钦
1识记梅尧臣和苏舜钦是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作家。
2 梅尧臣诗歌艺术特点,其《陶者》(陶尽门前土)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简单运用) 答:梅尧臣诗歌艺术特点:
(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2)因常用生硬的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陋、不大入诗的事物,故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在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使之有理趣,如食橄榄,耐人咀嚼,这也是宋诗的特色。
(3)诗歌创作经历了由前期“本人情、状风物”的清丽平淡,到后期追求古朴深远的转变。 (4)梅尧臣作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的,其内核是“深远”,淡而屡深。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取向。 《陶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写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不同的处境,以尖锐对立的现实,给人以强烈的反差。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怀和同情,以及对阶级矛盾的揭露,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 艺术风格:此诗用了对比的手法,只用事实对照而不加评论,却发人深省。
3苏舜钦诗歌风格特点,其《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的艺术特色。(简单运用) 答:苏舜钦诗歌风格特点:
(1)苏舜钦诗歌主要风格特色是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
(2)前期的诗歌,揭露与评击时弊无以避讳,充满着一种奋不顾身的气概,落笔快,吐语直,难免有粗糙、生硬之弊,缺乏蕴藉隽永的韵味。
(3)他被贬,生活闲居后,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不乏有情景交融、精炼含蓄的佳作。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秋风八月天地肃)诗的艺术特色:
(1)此诗构思雄奇飞动的艺术境界,采用夸张遒(qiú)劲的文学语言,从而形成豪犷中渗透这悲壮的诗歌格调,寓含了更大更重的思想感情的容量。 (2)但因欠缺梅尧臣的敏锐与欧阳修的分寸而稍显粗放。
第三节 王安石
1 识记王安石的生平及思想。(教材第17页) (1)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2)号半山,又称荆公。(被封为荆国公) (3)他进行过“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4)他的思想,罢相归隐以前儒家思想为主,归隐后佛家思想增长。
2 识记王安石的文论主张,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教材第18页) (1)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属于经世派的政教文学说,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
(2)在文道关系上,他反对“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辞,以襞(bì)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主张文道合一。 (3)他明确的把文看作“器”,即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推崇朴实自然、简洁明快、不加雕饰的文风。
3 王安石的散文特点。(简单运用)
(1)王安石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作。
(2)王安石政论文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政论文优点,无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很强。
(3)小品文尤脍炙人口,笔力雄健,富有感情,文风峭刻。 (4)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
4 理解:王安石诗《登飞来峰》、《泊船瓜洲》的风格特征。 《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此诗是其前期诗作。此诗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虽涉议论,但带情韵以行,不失为诗味隽永的作品。 《泊船瓜洲》(京口瓜州一水间): 此诗是其后期诗作。这首绝句小诗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造语工致而律法精严,多未经人道语,形成了“深婉不迫”之风格。
5 王安石诗歌“王荆公体”的特点。(简单运用) (1)“王荆公体”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2)“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碗,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 理解: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此词上片写金陵空阔萧瑟的秋景,下片感怀六朝盛衰兴亡的旧事。作者通过怀古
谴责六朝君主不修政事,武备衰弛,导致亡国。实有借历史警戒当朝之意。 艺术特色:此词立意高远,用字精审,格调苍凉悲壮,为怀古作品的优秀之作。
第四节 曾巩 苏洵 苏辙
1 曾巩文章的艺术风格。(简单运用)
(1)曾巩的文章一般多引经据古、明白详尽之作,素以“古雅”、“平正”见称。
(2)在写作手法和技巧风格方面有自己的特长:<1>善于征古引经,婉曲达意; <2>叙事周密,藏锋不露; <3>精于布置,裁剪得体; <4>条理分明,语言洁净。
(3)因有具体的文法可循,加之曾巩注重循规蹈矩的道德修养,其文章有“醇于儒”的守正特色。
2 理解:苏洵文章以议论为主,笔锋老辣、气势磅礴、曲折多变是其主要特点。 答:苏洵作文以学养为基础而重气势,文字雄奇坚劲,喜议政议军,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 (1)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具有结构严谨、说理周详、气势磅礴而曲折多变的写作特点。 (2)苏洵的学术渊源,原本兵家之权谋、法家之刑名,而舒以纵横家之捭阖;故其文章切事理,明是非,笔锋老辣,纵横博辩,极挥斥之致。
3 理解:苏辙文章风格特点。 (1)苏辙的文章,在接受父兄疏放洒脱文风影响的同时,以欧文为学习楷模,把委婉纡徐、一唱三叹的艺术情趣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尤近乎欧文之神韵。 (2)《上枢密韩太尉书》、《墨竹赋》等,是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论事详赡工稳,文风淡泊平和,以稳健见长,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3)他的文章不如其兄才华横溢,然在宋代散文中,亦是能做到独自树立的。
第三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1 识记苏轼的生平。(教材25页) (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诗、文、词均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东坡全集》。 (3)一生坎坷不平,屡遭贬谪。
2 理解:苏轼的思想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则外儒内道。
答: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此为界将他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写了大量的政论、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2)到了后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
3 苏轼的人格特点。(简单运用)
(1)他以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着人生,又善处人生,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
持人格和思想自由。
(2)他授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成就
1 理解:苏轼的议论文写作特点。
(1)苏轼的议论文在论说风格上,或授古证今,波澜层出;或振笔直书,才思横溢,既汪洋恣肆、笔锋犀利,又深入浅出、通俗明晓;既文采斐然,又说理透辟。
(2)故苏轼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2 理解:苏轼的记叙文写作特点。
(1)苏轼的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笔酣墨畅。
(2)兼有魏晋文风的自由通脱,又自是宋文的简练和平易晓畅。 (3)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于自然。
3 苏轼小品文的写作特点。(简单运用)
答:这是苏轼散文中饶有趣味的妙品,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寓有旷观达识和至理深情。不但言之有物,而且物皆着我之色彩。其写作特点是:
(1)信手拈来,漫笔写成,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嬉笑怒骂皆为文章。 (2)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是他性格的升华和思想的结晶。
4 苏轼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综合运用) (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他作文时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自由尽情挥洒,行文如行云流水,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且句式多变,以散行单句为主,但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在描写难于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时,他常用的方法是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有时用各种事物比喻人,有时又用人比喻各种不同的事物。他不仅能用比喻生动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和各种具体事物的特征,还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议论横生而妙趣无穷。
(3)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像。苏轼写文章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或将无为有,或化有为无,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令人体会到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充的蓬勃诗意。
第三节 苏轼的诗歌创作
1 识记苏轼诗歌的题材分类。
答: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四类。
2 识记苏轼诗歌的分期。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答: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这些诗大致可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从嘉祐、治平初入仕途,到熙宁、元丰的外任时期,是苏诗创作的前期,他怀着宏大的政治抱负,本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写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事诗,其中有一部分是针砭时弊和讽刺新法的作品。
后期:从元丰二年贬谪黄州以后,是苏诗创作的后期,也是苏诗的变化期、丰收期,主要是书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以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为基调,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雅,向清旷简远、平淡自然转变。
3 理解:苏轼诗的内容。
(1)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社会政事诗。
(2)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的山水景物诗,有较高审美价值。 (3)有意识追求类似陶渊明平淡风格的和陶诗。 (4)能把画景转化为诗境的题画诗。
4 苏轼诗歌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简单运用)
(1)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将作文的方法用之于作诗而获得成功。 (2)苏轼在宋代诗歌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实不亚于唐代的李白、杜甫,尽管苏诗也接受李、杜和其他唐代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开辟出宋诗的新园地,造就宋诗的新生命。 (3)苏诗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
5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综合运用) (1)“以文为诗”。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
(2)以“才气”为诗。体现为由博喻体现了生动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
(3)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寓哲理于意象,以意象象征哲理,以理趣见胜。
(4)苏诗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吐语清丽精美,多传世佳作;七古气格雄健豪放,犹见才气横溢。 (5)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就体现苏轼“坡体”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第四节 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1 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简单运用)
(1)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扩大了词境。
(2)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3)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作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
(4)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
2 理解: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使词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生活、反映真实人生的大道,
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教材第36页)
(1)苏轼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歌妓口吻作词以便女生演唱的传统,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这样一来,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2)他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这是苏轼继欧阳修后执掌文坛,以文坛领袖特有的气魄,在词的创作领域进行的大刀阔斧的革新。
3 理解: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的风格特征。 (1)“以诗为词”,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拓宽了取词范围,是词的一大;从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把词引向正统诗文的道路,向“士大夫化”发展。 (2)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对词体革新的一大贡献。他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作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在词中大量用经、子典故,从创作形式上改造了词体的各个方面,词的面貌为之一变。 (3)“以诗为词”的主要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的抒情诗体,促进了词体的。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的风格特征:
(1)此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入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2)作为一位忧国爱民、深有抱负的士大夫文人,苏轼的浩然正气,广漠绵邈的覃思深虑,情感复杂的精神生活,常通过此类词表现出来。此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4 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综合运用)
(1)流行的说法认为,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苏轼的词作不仅“横放杰出”,也尽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2)由于他在创作中自觉地、经常地转换词的风格,也由于他广泛的艺术兴趣,因而他的词不能以豪放囊括,也不能以婉约标致。
(3)他的词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秀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圆转者有之;奇艳绝丽者有之。大作家的风格常常是丰富多彩的。
5 苏轼词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简单运用)
(1)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味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 (2)直至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轼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落。
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一节 黄庭坚
1 识记黄庭坚的生平。
(1)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2)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
(3)主要以诗文名世。与苏轼并称苏、黄,同为宋诗的代表人物。 (4)他擅长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 (5)著作有《山谷內集》、《山谷外集》和《山谷别集》。
2 理解:黄庭坚“山谷体”及其所提倡的诗歌创作求新的内容和含义。
(1)黄庭坚倾毕生精力于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用典,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体诗”,严羽的《沧浪诗话》则将其列为“山谷体”。
(2)黄庭坚认为“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作诗重视句法,强调脱俗。
(3)落实于诗歌创作上,他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拗律。这种求创新的精神原是极好的,有助于宋诗形成自己的特色。
(4)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3 理解:山谷诗的题材内容分类。
答:黄庭坚现存诗歌约一千九百余首,就其题材内容而言,大约可分为三类: (1)用于日常交际应酬的赠答诗、次韵诗,以及咏物诗等。 (2)反映民生疾苦和时事政治的诗。
(3)能表现自我人格和襟怀的抒情写意作品。
4 “山谷体”的艺术特点,及以杜甫诗歌为宗。(简单运用)
(1)黄庭坚的山谷体在艺术上对杜甫、陶渊明、韩愈、李商隐及西昆诗派都有所继承,但以学杜为宗旨,尤其是观摹杜甫到夔州后所作的诗篇。
(2)黄庭坚作诗喜欢用拗句,就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但杜甫还只是偶一为之,黄庭坚则是专意于此,成为山谷体的特色之一。这种为了超迈流俗而不讲究声律谐协和词采鲜明,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力避柔词滥调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3)黄庭坚论诗喜言“无一字无来处”,讲“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具体诗歌创作,主要就是一个用典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
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5 理解:黄庭坚诗《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对典故的点化、意境的营造。
答:此诗用典精妙隐秘,反映了诗人思力的深微,往往于一事中可令读者联想到许多。 (1)如“痴儿”句用《晋书·付咸传》上的典故,包括了自嘲、自许、自放、自快等数重意思。 (2)“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造就了诗的顿挫和语意的沉郁。“佳人”指知音, 非谓妇人。
6 “山谷体”的艺术风格特征。(综合运用)
答:山谷体诗的基本特征是求生避熟和求雅脱俗,其艺术特点有三: (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 (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 (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生新瘦硬,向来被认为是山谷体诗风的特征。
工于炼字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以善用动词、形容词、语助虚词的炼字法著称。 追求无意为文而文已至,强调作诗要达无斧凿痕迹的自然平淡之境,也是黄庭坚的一贯主张。 山谷体生新瘦硬的特点在前期诗歌里表现较明显,至晚年则出现了追求自然简易的浏亮风格,作诗趋于“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老成境界。
黄庭坚的学杜和深拗劲峭的诗风,受王安石的影响不小,两家在格律精严方面用力最深,宋人在律诗创作上也显示出与唐音不同的宋调,是从荆公体开始而完成于山谷体的。
7 理解:山谷词有两种不同风貌,即艳冶俚俗、婉媚豪放。
答:山谷词艳冶俚俗处近柳,婉媚处近秦,豪放处近苏,有两种反差极大的不同风貌,一是青年时代的“淫词艳曲”,二是晚年比较严肃的“言志”之作。
第二节 陈师道 陈与义
1 识记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答:江西诗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2 理解:陈师道“后山体”的特征。
答:陈师道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其特征是: (1)他作诗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以摒却华词丽藻,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因一味学山谷体的瘦硬,表达得很痛苦,与其生活的不顺相似。故显得枯株槎枒,只见瘦骨崚嶒,虽瘦硬而不通神。
(2)而后山体的五言之佳者,往往以拙为工、简妙雅淡,瘦而有骨,尽力而无痕,学老杜而得其神髓。
3 陈师道诗歌的艺术风格。(简单运用)
(1)陈师道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2)他作诗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以摒却华词丽藻,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因一味学山谷体的瘦硬,表达得很痛苦,与其生活的不顺相似。 (3)诗至后山体,可以说已走入仄径穷途,既无意于华采,又不能驰骋才气,无才无华,就只剩下瘦硬了。同为“瘦硬”诗风,黄、陈却有些不同,如果说“山谷体”是疏影横斜,尚有暗香浮动;那么后山体则是枯株槎枒,只见瘦骨崚嶒了,虽瘦硬而不通神。
(4)不过,陈师道只要不是一味的以简缩字句为工,较为放松些,就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如后山体的五言之佳者,往往以拙为工、简妙雅淡,瘦而有骨,尽力而无痕,学老杜而得其神髓。
4 理解:陈与义前期诗歌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颇深,而后期诗歌深受杜甫影响。 (1)陈与义前期诗歌创作深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重视句法,造语凝炼;但他的诗句比较流动,比黄、陈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对仗的束缚,长于用宽对和活对,并且善炼虚字,善于在闲谈处取神,以他特有的风格显示宋诗的特色。
(2)在后期创作中,比较接近杜甫的是七言律诗,取法杜诗的酣畅饱满之格,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调浏亮;诗的对仗已不完全注重字面的工稳精巧,而更着重于上下句之间
气脉的内在联系,潜气内转,使诗的意境更加圆融。
5 陈与义诗歌艺术特色。(简单运用)
(1)陈与义作为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前期多写怀、咏物、唱和之类的作品,其中那些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风格清新可喜。
(3)南渡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他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转变,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6 理解:“简斋体”诗的艺术独创性和贡献。
“简斋体”诗的艺术独创性:在陈与义的后期创作中,比较接近杜甫的是七言律诗,取法杜诗的酣畅饱满之格,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调浏亮;诗的对仗已不完全注重字面的工稳精巧,而更着重于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潜气内转,使诗的意境更加圆融。这种“简斋体诗”,已突破了黄、陈瘦硬诗风的局限,取材和诗境都较恢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艺术风格。
贡献:陈与义能避免江西诗风流行带来的弊端,自创新格,给当时笼罩在江西诗派影响之下的整个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对宋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节 吕本中 韩驹 曾幾
1 识记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1)江西诗派之名起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在他作此图前,江西诗派还只有其实而无其名。
(2)列入图中的人物,主要是黄庭坚的追随者和与吕本中有较为密切关系的人,认识较早且关系密切的放在前面,认识较晚且关系较疏的放在后面,主观色彩很明显。此图作于北宋末,崇宁元年或崇宁二年初。
2 理解:江西诗派三点性质特色。 答:《宗派图》所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 (1)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
(2)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3)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关系。
3 理解:江西诗派发展分为三期:发展期、全盛期、衰落期。 答:《江西诗社宗派图》率先提出江西诗派之称,对宋诗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以它所提供的线索,可将江西诗派的发展分为三期:
(1)发展期:北宋后期,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一个追随他的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其中两个主要的文人团体被《宗派图》收录,这是江西诗派的第一期。 (2)全盛期:南宋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宗派图》显示了影响,这是江西诗派的第二期。
(3)衰落期:南宋中期以后,陆游、杨万里等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江西诗派逐渐分化,这是江西诗派的第三期。
4 吕本中诗歌创作中“活法”说对宋诗发展的作用。(简单运用) (1)吕本中提倡“活法”,是在有意识地“以苏济黄”,要将“山谷体”代表的江西诗派的“有意于文者之法”,和东坡体的“无意于文者之法”辩证地统一起来。 (2)“活法”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能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
5 理解:韩驹诗的特点。
(1)韩驹对苏、黄两家都有所继承,能将作诗的剪切锤炼之功,寓于流动朗畅的气格中。 (2)作诗注重典故成语的点化运用,意脉贯通,晓畅明快。
6 理解:曾幾诗的特点。
(1)曾幾诗属于江西派,在拗体、咏物重神似等方面都受到黄庭坚的影响。
(2)同时他又受到吕本中的影响,作诗时不用奇字、僻韵,少用典故,故一般写得较为明快畅达,形成活泼流动的风格。
7 何谓“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课后思考题)
(1)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
(2)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第五章 北宋词与南渡词
识记北宋词分为三期及其各期代表作家。
(1)由宋初一直到仁宗天圣、庆历年间,是北宋词的初期,晏殊、欧阳修等词人,承继《花间》派与南唐词风而有变化。
(2)由仁宗天圣、景祐以后,直至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是北宋词的创造时期,大词人柳永、苏轼以及秦观等,是推动宋词发展的关键人物。
(3)由哲宗末年,历徽宗一朝,直至汴京沦陷以前,是北宋词的总结期,出现“集大成”的词人周邦彦。
第一节 晏殊 欧阳修
1 识记晏殊的生平。
(1)是北宋专工令词,而且以词名世的第一人。 (2)作词深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 (3)词作著有《玉珠词》。
2 晏殊词的艺术特色。(简单运用)
(1)晏殊的《珠玉词》今存一百三十余首,其中感触人生的词作写的精美圆熟,雅致含蓄。 (2)善于借景写情,往往达到情境交融的诗意境界。
(3)在继承唐、五代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晏殊词以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伤感。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
3 欧阳修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简单运用)
(1)欧阳修的词大体呈现两种风格:一是深婉含蓄,一是清新疏隽。
(2)综观欧阳修词,既有精致的小令,又有新兴的慢词;既有士大夫文学“雅”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宦途风波和地方风情,也有吸收民间文学风味,写女子相思和艳情的随“俗”的一面。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是多样的。
第二节 柳永
1 识记柳永的生平。
(1)是宋代著名流行歌词作家。 (2)对宋词发展做出重大贡献。(3)著有《乐章集》
2 柳永对慢词发展的开创及贡献。(简单运用)
(1)柳永从宋仁宗天圣年间起,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在慢词形成过程中,柳永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大量填写慢词,奠定了长调的形式和,就这点而言,他是慢词的开创者。
(2)创体和创调是有关联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据今人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的至柳永而始备。柳永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3 柳永词的俚俗特点。(简单运用)
(1)表述的浅近俚俗,词语尘下,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风格。
(2)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前者写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后者写男女爱恋交往的直白,其中还时时用俚语,故而显得俗气。
4 柳永雅词的艺术特点。(综合运用)
答:柳永雅词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赋为词,善于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二是他的羁旅行役词不减唐人的高处。
(1)首先,他把赋体的笔法引进到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
(2)没有以赋为词就没有慢词的长足发展,发挥慢词铺叙之长,应该视为柳永开拓宋词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他创造性地将赋法移植于长调慢词后,便可用铺叙递进的方式,对事情发生场面和过程进行逐层的描绘,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从而大大地扩展了词的叙事言情空间。他的羁旅行役词直接以男性口吻写离愁,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
5 柳永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
(1)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的特殊贡献。 (2)他将赋体铺叙手法运用到体式开拓的长调慢词上来,音律协婉、叙事详尽,绘景必工,而又有一二警策语,为全词生色。
(3)柳词雅、俗并陈,敢用俚俗的语句直露地表现艳情,或抒发诗人漂泊的情绪。除了写都市词、歌妓词外,尤以善写羁旅行役词著称,此类直接以男性口吻写离愁,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
第三节 秦观 晏幾道 贺铸
1 识记秦观的生平。
秦观,字少游,自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 著有《淮海集》,人称淮海先生。北宋后期婉约词的代表作家。
2 理解: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点。
(1)秦词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
(2)秦词的婉约,多于融合情景处而得之,讲究含蓄蕴藉、饶有情致,力求维护词体的本色,或说维护词体的相对性。这种作风对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都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是宋代婉约词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秦观词的情致。(简单运用)
(1)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较少叙事,故秦词有“专主情致”之说。秦词能化景物为情思,避免了质实,显得空灵婉转而富有情致,具有情、辞兼胜的艺术特色。
(2)它清丽典雅,婉曲蕴藉,但于婉约含蓄里有凄苦的缠绵,轻描淡写中蕴涵凄厉的情感。(3)秦词的深婉,在于能掌握词体要眇宜修的特质,能言其所欲言,将身世之感寓于艳情中,表达幽微丰美的意蕴,在前人写滥的题材中创出新意,以情韵取胜。
4晏幾道词的艺术风格。(简单运用)
(1)善于选取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动人细节,深婉曲折地抒写自己的心灵,形成极度凄楚哀怨的感伤情调。
(2)工于言情是《小山词》的特色。常借梦境抒情。
(3)善于运用不同的构思方式表现相似的题材,多用情景互衬的手法,造语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不露雕琢的痕迹。
(4)晏幾道善于吸取慢词的艺术经验运用于令词创作,言情委婉细腻而清新俊逸,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清刚顿挫之美。
(5)其《小山词》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5 理解:贺铸《六州歌头》的风格特征。
答:此词为贺铸的压卷之作,笔力奇横,声调激越,用边塞激越苍凉的歌曲,表现他有心报国而无路请缨的郁郁不平之气。风格悲愤壮烈。
第四节 周邦彦
1 识记周邦彦的生平。
(1)号清真居士。 (2)曾担任大晟府提举,是大晟府词派的领袖。(大晟府:皇家音乐机关。)
(3)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2 理解:周邦彦《苏幕遮.般涉》词的艺术风格。
(1)此词写羁旅过程中的感受,言情体物融为一体,清丽浑厚,深美闳约。
(2)词中的“午阴嘉树清圆”和“一一风荷举”等句,体物之工巧细致,用笔之缜密典丽,已开南宋雅派词的先河。
3 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表现有三方面。(简单运用)
(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2)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
(3)从创作风格方面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 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词的柔婉、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
4 理解:周邦彦《兰陵王.越调.柳》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此词名为咏柳之作,实际上是就惜别写身世之感。 艺术风格:
(1)将赋的体物描写技巧与词的写景言情结合起来。如对“柳”的物态描写,紧扣着“京华倦客”的思绪来写,每一笔景物勾勒都有每一笔勾勒的作用,可以令读者于思索后体会出一种浑厚之意味,所以能不流于浅薄重复,这实在是清真词的一种特长。
(2)周邦彦好用曲笔,并习惯于倒叙,在叙述中穿插片段的情节,将过去的前事与现在的处境做时空交错的叙说,表现方式曲折含蓄;又以层层铺排的方式摹写物态,体物入微,工巧细致,开创了一种慢词铺陈叙写的新方法。
5理解:周邦彦《六丑.中吕.落花》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做客他乡时写的羁旅词,看似咏落花,实为自叹身世之作。反映其宦游漂泊时的心路历程。艺术风格:
(1)此词在叙事抒情中,不说花落春去,却说有花惜春,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又忽然离开人事而插入景语,实写与虚拟纵横交错,呈现回环往复、纡徐复杂的布局。
(2)作者将情节化的趋向引入了慢词之中,展现的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历程,在结构上花了很大功夫,章法上的复杂变化,包括不同时间中情事的转换、不同空间的转换、此事与彼事的转换、写景与叙事言情的转换,都很见匠心,错综中有条贯,丰富中见浑融。
6 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综合运用)
(1)他的咏物词和羁旅行役词,在艺术上将赋的体物描写技巧与词的写景言情结合起来。 (2)他一方面以深契微茫的笔触体物言情,表达曲折深细,心理情感内容得到多层次的展开;另一方面又很讲究辞章和结构,通过严密的结构,使丰富曲折的内容归于和谐统一。在反复的铺叙、勾勒中,清真词达到了情与景谐、思与笔合、意与境共,通篇浑然一体。 (3)周邦彦作词,已不复以自然感发为主,而是以思力安排取胜。如《西河.大石.金陵怀古》用笔拗怒奇姿,给人以深劲之感,一份深感久蕴的怀古情思多籍景表达,意境浑厚,兼以气韵雄浑,声调激越,遂呈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清真词还具有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的长处。周邦彦继承了柳永用俗语入词而通畅明白的优点,舍弃了部分柳词俗滥尘下的短处,做到了能雅能俗,亦清亦丽。
(5)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周邦彦潜心研会,就字面和意境两个方面进行融化,发展成了一种较完备的作词的语言运用艺术,
(6)周邦彦妙解音律,工于倚声填词,不仅注重制腔造谱、播诸弦管,还讲究文字声律的清浊轻重,以四声入词,求谐于喉舌;用歌词自身的节奏变化体现燕乐乐音运动的旋律,以文字之声律应和乐曲的音调,达到了词与乐的完美结合。
第五节 李清照 朱敦儒
1 识记李清照的生平。
(1)号易安居士。 (2)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 (3)她的生平、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4)著有《金石录后序》、《漱玉集》等,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 理解:李清照《声声慢》的情调。
(1)此词为后期代表作。南渡后,李清照用词诉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2)国破家散,孤独寂寞,充满了悲伤和忧郁,于是与“酒”和“泪”结下了不解之缘,泪是伤心的外露,酒是消愁的方式。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家亡之恨,是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
3 李清照“易安体”的艺术特点。(简单运用)
(1)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发扬了柳词用语浅近的风格,使“浅俗之语”为婉约词生辉添彩。故而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表达清新的情思。 (2)“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把个人的愁思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写出婉约词的忧伤绝唱。 (3)“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4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综合运用)
(1)李清照的词,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她资质聪明,博学多能,生性洒脱,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最能表现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如《如梦令》;南渡后,李清照用词诉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如《声声慢》。
(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①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李清照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发扬了柳词用语浅近的风格,使“浅俗之语”为婉约词生辉添彩。故而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表达清新的情思。 ②“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把个人的愁思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写出婉约词的忧伤绝唱。
③“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5 理解:朱敦儒《好事近》(摇首出红尘)词的特色。 答: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于淡而静的空旷境界中,透出的洒脱的情调,加之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在词中能自成一格,遂形成了“朱希真体”或“樵歌体”。
6 “朱希真体”的艺术风格。(简单运用)
(1)朱敦儒是南渡前后颇有影响的一位词人。他的词虽追步苏轼,但没有苏轼那种有浩然正气支撑的旷达,豪放不起来,而流于闲懒颓放。他用词来歌咏隐逸,表达“看透”思想,其旷放词风中带有颓废色彩。
(2)他的隐逸词旷逸俊迈,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色彩比较浓厚的篇章。
(3)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于淡而静的空旷境界中,透出的洒脱的情调,加之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在词中能自成一格,遂形成了“朱希真体”。
第六章 辛弃疾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
1 识记辛弃疾的生平。
(1)号稼轩,词称为“稼轩体”。 (2)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一生(3)是宋代词史上存词最多的词人
2 理解: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思想的主要倾向。
答: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
第二节 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1 理解:辛弃疾书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的特点。
(1)以词抒发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尽显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本色。
(2)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有豪气英风,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征。这类英雄词往往蕴含着壮志难酬的悲愤。
2 理解:辛弃疾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的特点。
(1)淳朴的乡村生活景致,构成了词作的恬淡风味,表露出清新纡徐、真淳朴素的独特风格。
(2)用白描手法写农村的田园风光,有种清新自然的气息,语调自然平淡,反映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寻觅到的闲适乐趣,及其知足达观的恬淡心情。 (3)辛弃疾的农村闲适词颇多牢骚语,对归耕赋闲并不满意。
3 理解:辛弃疾咏春词和艳情词的特点。
(1)咏春词,写的疏朗明爽,清丽中见俊俏,带有婉约风韵,有所谓“妩媚”之评,但与婉约词人的体物言情是两种不同的格调。辛词的妩媚乃是一种寓刚于柔或振柔为刚的秀美,是以雄健清劲和悲慨深沉的情思为底韵的婉媚。
(2)艳情词,写得缠绵悱恻而婉媚纤丽。显得率真质朴而情致凄切,并非只是婉媚而已。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 理解:辛词对意境的开拓。
(1)辛弃疾把苏轼已的词体和开拓了的词境,再进一步加以和开拓,既能用词来抒情、咏物,也可用它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即以文为词。
(2)辛弃疾以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力,把词从写儿女柔情为主的藩篱中出来,引向比东坡词更广阔更激荡的天地,使之具有英雄豪气。以雄健之笔抒发其沉郁情思的英雄词,不仅提高了词的品味,而且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3)辛弃疾写乡村景致的词作较多,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2 “稼轩体”的艺术风格特色。(简单运用)
(1)辛弃疾作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合此二者方为辛词特色。但作为稼轩词基调的,是其一生难以抑制的悲放。
(2)辛弃疾以其英雄豪杰的性情和胆气,突破了词的传统和写做方法而另辟新境;可是就其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过人成就。
(3)他的长词,或悲壮激烈,能达深厚的感情,或催刚为柔,能传曲折的意思;他的小令最多绝妙之作,言情、写景、述怀、达意、无不佳妙。肝肠如火,色笑如花,其风格有时显得极豪放,有时又很凄婉,有时显得桀骜雄奇、浩瀚流转,有时则空灵蕴藉,或者沉郁幽深,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3 辛词的语言艺术特点。(简单运用) (1)议论纵横,善于使事用典。 (2)语句精练警策,雄放雅丽。
(3)吸收民间语言入词,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第四节 辛派词人
1 理解:张元幹词的特点 (1)张元幹的《芦川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但南渡后的词作以悲歌慷慨为基调。 (2)张元幹的词长于悲愤,极发扬蹈厉之致。他不仅感时抚事,用词表现对国土沦丧的悲愤;还用词作武器,直接参加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的现实政治斗争。
2 理解:张孝祥词的特点。
(1)张孝祥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的著名作家,作风豪迈飘逸;他兴酣落笔发为慷慨壮烈之音,气概有更甚于稼轩词者。
(2)长于借景抒情,除忧愤深广的作品外,颇多以清隽为宗的即景抒情之作,他善于用自然美景衬托清旷胸襟,洒脱处极似苏轼。
(3)张孝祥《于湖词》的风格,出入苏、辛之间,既反映出叱咤风云的英雄本色,又表现了冰清玉洁的品格。
理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词的风格。 (1)此词为以清隽为宗的即景抒情之作,作者善于用自然美景衬托清旷胸襟,洒脱处极似苏轼。
(2)此词很容易让人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词中所描写,那月光水色的表里澄澈,一片空阔无边,真令人心旷神怡,飘飘有凌云之气,肝肺皆冰雪。
4 理解:陈亮爱国词的艺术风格。
(1)豪放雄奇,昂扬激宕,是《龙川词》艺术风格的基调。
(2)他还开政论入词的创举,把其政论中的壮言快语改写为词,二者互为表里。
(3)豪情澎湃、快语如刀,夹有议论感叹,不假寄托而以气势取胜。陈亮虽属辛派,却也能自成一家,以爱国壮词享誉词坛。
4 理解:刘过词的风格特点。
(1)其《龙州词》步追辛词,多慷慨悲壮语。
(2)刘过的《龙州词》多写得气势贯注、流畅自然,但横放处往往不可收拾,流于平直和率意,启叫嚣粗豪之风。
第七章 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第一节 陆游
1 识记陆游的生平。 (1)号放翁。(2)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3)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 (4)陆游的诗歌作品收入《剑南诗稿》,今存九千二百多首,堪称古代作家中最多产的诗人。 (5)诗歌创作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2 识记陆游诗分早、中、晚三个时期,分别有喜藻绘、清新拨俗,豪放悲壮,清淡秀逸的风格。
(1)初喜藻绘而至清新拨俗。从江西诗派入,而不从江西诗派出,能自成一格,是陆游早期创作的特点。
(2)中务豪放悲壮。中期是从他四十六岁到夔州之后开始的。大气磅礴、热爱祖国的诗篇占据了主要部分,尤其是那些写请缨无路、功败垂成的作品,充满了悲愤豪壮风格,特别表现为才气纵横、一泻无余的写法,具有善为悲壮的特点。 (3)晚年归于清淡秀逸。自六十五岁罢归山阴,到八十五岁逝世为止,为陆游创作的晚期。风格上虽趋于闲适淡泊,但爱国思想和积极奋斗的精神仍继续保存着。
3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多面性。(综合运用)
(1)陆游的近万首诗中贯穿着强烈的爱国精神,爱国热情至死不减,形成其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特色。
(2)陆游是一位具战士情怀的诗人。他的诗歌诸体皆备,艺术风格多样。
①古体诗多豪壮语,喜言征伐事,颇有老杜诗的雄浑气势,又吸收岑参的语奇体峻,写的豪迈坚挺。
②七律感时伤世,无不悲愤激昂,且对仗工稳而自然圆转。最显著的特征是善为悲壮。有意学杜诗的精炼流丽和雄浑腾踔(chuō),表现阔大和沉雄的情感,写的神气完厚、豪荡丰腴(yú)。陆游于律诗致力最勤,也最为人称赏,至有“古今律诗第一”之誉。
③绝句小诗,实在很有远味,极有丰神。陆游绝句以七言为主,善于咀嚼出日常生活里的隽永滋味,领会当前景物的曲折情况,写得清淡细腻、简练自然,而且明白如话;此外,他还更多地发挥了宋人好议论的特点,在绝句诗里抒发感慨,用平易流畅的语言表达爱国思想,言简意深,带有散文化特征。
4 陆游诗的爱国精神。(综合运用)
(1)陆游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他的近万首诗中贯穿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对国家命运的无限关怀、对祖国的土地、人民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在他的创作活动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2)渴望恢复中原,渴望自己有机会歌颂胜利,是陆游创作的主要动力;而他对这种愿望与现实政治局势之间的矛盾有深刻体会,不能不产生一种悲愤的感情,但并不消沉。爱国热情至死不减,形成其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特色。
(3)陆游诗最显著的特征是善为悲壮,或沉痛地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或斥责主和派的大臣们出卖祖国土地的行径,或控诉投降派排斥抗战将领、贻误国事的罪恶勾当,或抒发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失地的夙愿。
(4)陆游用平易流畅的语言表达爱国思想,言简意深,带有散文化特征。
5理解:陆游散文的特色。
答:陆游是南宋的散文大家,他的古文和他的诗一样,极见才情。
(1)在《渭南文集》中,议论文并不多,以记叙文的成就较为突出,有些写得平静坦适,透露出作者晚年的心情。尤其是在少则二三十字、多则百余字的题跋小品文中,陆游不仅能对事物有正确的估计,同时又能披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2)他的《老学庵笔记》所记,多是他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事,包括当时的名物典章制度、各种逸闻趣事,或读书考察的心得,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趣味盎然。其中有不少关涉到时政和谈诗的笔记,用新鲜活泼的笔调,表述出作者敏锐的认识。
(3)他的《入蜀记》是一部旅行日记,也是他的自传的一部分,其中的山水描写有浓重的文化气息,对自然山水的鉴赏和文学山水的领略呈现一种疏密得当的关系,其好处在于写得自然而不做作,有议论见解,有时还很安详地流露作者的感情。文字简洁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妙趣。
6 陆游词的艺术风格。(简单运用)
答:据《全宋词》所录,陆游存词一四三首,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都是颇为可观的。他的词与其诗相似,也有激昂慷慨和清淡秀逸两种风格境界。也就是说,放翁词兼具激昂雄快和清逸流丽之长。
(1)他的爱国词接近辛、稼轩,如《诉衷情》,这是放翁词中抒写一生不忘匡复的名篇,虽不及东坡词的姿态横生、层见间出,也不及稼轩词的雄放沉郁、大声铿锵,但他全以诗人之笔法为词,逋峭沉雄,举重若轻,在诸家之外自有特色。
(2)陆游的大部分词写得比较清婉,造句圆融而富诗意,如《卜算子.咏梅》,凄清幽深,没有脱离婉约的本色;陆游的情词迁丽处近于秦观的“淮海词”,但表达要直白得多,如《钗头凤》,此词当属言情之作,写得真挚缠绵、清婉流丽。
第二节 杨万里 范成大
1 识记“诚斋体”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1)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2)这种“诚斋体”诗,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像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开辟了新的诗风。
2 杨万里“活法”诗的特点。(简单运用)
(1)杨万里改变了宋人以人文意象为主的作诗习惯,变成以自然意象为主,恢复诗人感官的天真自然状态,于是活泼泼地,写出别具一格的“活法”诗。因此“诚斋体”诗所着重表现的,是要写出山水景观所蕴涵的那一份自然灵性,所以他的诗里充满奇趣和活劲儿,被公认为是真正的“活法”诗。
(2)杨万里“活法”诗除具备新奇、灵活、风趣和流转圆美等特征外,就是层次曲折、变化无穷,追求诗歌语言的浅近和口语化。其平易直白、活泼通俗的一面近于民歌,有浅近易晓的白话诗味道。
3 范成大的田园诗艺术特色。(简单运用)
答:范成大最著名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他也因此被誉为咏写农村田园的大诗人。 (1)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能把表现农村那种恬淡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图画的“田园牧歌”式和专门反映农民生活的辛苦、艰难和被剥削压迫的惨痛的新乐府式的“田家词”、“悯农诗”两类诗的内容融会为一。
(2)似一副江南水乡农村耕织的图画长卷,既有农忙欢歌、田园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也有对官府剥削和租税岢重的深刻揭露,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赋予以平淡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田园诗以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堪称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
(3)范成大的田园诗类似于乡村风俗图录,具有新鲜的观感,除写景新巧、清新婉丽外,更关注稼穑(sè)之艰辛,反映民生疾苦,使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扩大了诗的境地。
第三节 朱熹的文学思想与南宋散文
1 识记朱熹的生平。
(1)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理学家,卒后追谥“文”,人称朱文公。 (2)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朱文公文集》等。
2 理解:朱熹的文学创作主张。
答:朱熹是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理学家,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 诗论方面:
(1)他能将意兴情理与客观景物和谐地融洽在一起,显现冲淡超远的心态和真率温和的情性,语言净洁简丽,句法自然平易,其流水对如行云流水,气韵高古而音节流畅,诗风雅正明洁。
(2)朱熹的诗歌思想与诗歌创作有一致之处,他对诗歌内容和审美境界的执着追求,是冲淡平和的中和之美。 文论方面:
(1)朱熹的文道主张是持“文道一体”的观点,即文道合一。正是这种道与文的相助不相离的体用关系,决定了在朱熹以道德为本体的文学思想里,也为文的审美作用的合理存在留下了一席之地。他在文、道关系的论述上,在对文和艺的认识上,远远高出于其他道学家。 (2)他的散文功力深刻,理致周密,不矜才使气,其论学的书札,整理古籍的序文等,尤为精心经意之作,看来却是平淡无奇,雅厚简当。
(3) 其《朱子语类》里的语录体散文,所用的口语文是很平易浅近的,在使用口语文说理方面有相当的成就。
3 南宋散文中议论文成就最高,各种小品文体现了南宋散文的繁荣。(简单运用)
(1)在南宋散文中,以扶危救倾的议论文成就最高,因有文气贯注,文字最为明达,富于鼓动性和逻辑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最能体现南宋散文繁荣状况的,当是笔记文的大量出现,多为篇幅短小之文,类似后来人们所称的“小品文”。小品文的各种体裁,如游记、书信、序跋、随笔、日记、诗话、词话等,至南宋均已齐备,多以笔记杂文的著作形式出现。南宋的笔记文,因作者多是自放于山崖水滨的隐士,又是信口而出的“闲谈”之作,故能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
第八章 南宋中后期词
第一节 姜夔(kuí)
1 识记姜夔的生平。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清雅词派的开山大师。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能自制新的曲谱,以清刚的诗笔写出空灵高雅的“白石”词,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
(2)他布衣终身,浪迹江湖,常以诗文和词曲游于名公贵人之门,过着清客式的生活,不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和身世漂泊之叹,死后因贫而不能葬。 (3)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等。今人夏承焘(tāo)有《姜白石词编年笺(jiān)校》,收白石词八十四首。
2 理解:姜夔词的格调和意境。
答:姜夔在词的音调和意境方面,往往具有清越、高旷的格调。
(1)姜夔的恋情词不用藻饰而风情独绝,无一点尘浊气息。着重写离别后的刻骨相思,将经过冷却的恋情雅化,用山头冷月和水面冷香加以衬托,写得冷艳幽深,有一种清越绝伦的格调。
(2)姜夔多用清冷的词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绪,发抒幽愤,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而疏宕空灵,如《淡黄柳》。又如《玲珑四犯》,情调伤感,无热烈语,呈现出清幽冷隽的韵致。 (3)叹古悲今,诉说苦情,对凄凉孤寒体会深刻,加之沉郁伤感的气质,使所写词境总是笼罩着清冷的寒气,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语无不隽,韵无不婉,在词境与修辞两方面,都有清空幽渺的妙趣,格调高雅。
(4)姜夔词以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为主;多追求言外之意,词采偏向于淡雅素净,故词境以疏朗开阔居多。特别是他的咏物词,往往从侧面入笔,将人生飘零的失意、国事日非的感触,与物象景色结合起来,别有寄托而意味深长。因词作避免质实重拙,不从正面着笔,仅于虚处传神,语意蕴藉灵动,给人以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之感。
3 理解: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的风格特点。
(1)感时伤事的幽渺心绪,渗透于对名城扬州满目疮痍的残破景象的描写中,传达出冷月无声的清虚情韵和凄凉感受;作者忧国伤时的无穷感慨,主要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从侧面烘托出来。
(2)善于遗貌取神,于虚处着笔,避免直接表露,追求言外之意,笔调清幽窈渺,意境空灵含蓄。
4 姜夔白石词清雅的艺术特色。(综合运用)
(1)姜夔是刚柔并济的“清雅”派的开山祖师和主要代表。白石词风及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清空”、“骚雅”,并可进一步概括为“清雅”二字,就清而言,有清空、清虚、清幽、清刚、清劲等说辞;以雅而论,则有骚雅、古雅、高雅、醇雅之称。绝大部分白石词,确实是以清雅之辞,抒清雅之情,表现幽趣和冷美;或咏清雅之物,写清雅之意,遗貌取神而寄托遥深。
(2)白石词以洗练空明的语言,清新刚健的笔调,来写他低徊不尽的心境,其词如深潭静水,微风吹过即起涟漪,但也不复有长江大河的滔滔气概了。
(3)白石词古雅峭拔,在于以江西诗的瘦硬笔法入词,以健笔写柔情;故除了清空飘逸的情致外,还内蕴一种清刚劲峭之气,绝无向来婉约派词风的平熟软媚。
(4)从化用唐诗成语辞汇,走向用宋诗的句式造语铸辞,是姜夔词作的新创造,也是形成白石词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节 吴文英
1 识记吴文英的生平。
(1)号梦窗,他的词称“梦窗词”。 (2)是个江湖游士。
(3)南宋词坛,除辛弃疾外,吴文英存词最多。
2 吴文英词的题材分类及内容。(简单运用)
答:吴文英《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就题材内容而言,这些词大体可分为三类: (1)酬酢赠答之作。他的酬赠之作达一百五十余首,而且有好几首投赠权相贾似道的词,颇有谀媚权势、有失文人品格之嫌。
(2)哀时伤世之作。于伤感的景象中透露出对时事的感怀,抒写了对于国家现实的忧虑和哀愁。
(3)忆旧悼亡之作。这些词作与他不幸爱情遭遇、及其生离死别的情词本事有关。词中有大量的归梦现象和恋物心理。
3 理解: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的风格特点。
(1)此词是吴文英自制的宋词里字数最多的慢词长调,着重写佳期如梦的心理活动和梦断魂飞的意识流程,惟其专在用事与字面上讲求,一直都不直说。如“招入仙溪”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喻示自己与杭女的艳遇,“歌纨金缕”写欢爱,“事往花委”暗喻杭女已亡去。
(2)内容深悲,外表却错彩镂金,用色彩鲜丽的字眼来修饰,字句的组合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形成深幽密丽的语言风格。
4 理解:吴文英《齐天乐.黄锺宫,俗名正宫,与冯深居登禹陵》(三千年事残鸦外)的风格特点。
(1)词中“三千年”为久远之事,而“残鸦外”是当前之景,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杂糅,把实有的情事与想像的意境错综叠映,追怀往昔夏禹的奇迹与现实的感慨融为一体。 (2)场景随情绪起伏而变幻频繁,奇丽中充满神秘和险怪,凄迷幽冷中见热烈,词境似不连贯而潜气内转,章法曲折绵密。
5 吴文英词的艺术特点。(综合运用)
第一:注重格律修辞,求雅忌露。
(1)吴文英做词讲究用事和修饰字面,强调“协律”,目的是求雅,求有深长之味,所以他在表现男子情爱心理方面也多用事典和华辞丽藻,使之进入雅丽的境界,不失柔婉之意。 (2)他的词最长于修辞和隶事,以纤丽为工,以奇彩为妙,有如李商隐的诗,运意深远而用笔幽邃,蕴藉而不刻露,能灵活地运用借喻、暗示等修辞手法,再加上主语的省略,将现实感觉和心理活动的意象巧妙地重叠在一起,构成一种局部形象鲜明而总体意境朦胧的画面。 第二:章法绵密,内容晦涩。
(1)词中场景随情绪起伏而变幻频繁,奇丽中充满神秘和险怪,凄迷幽冷中见热烈,词境似不连贯而潜气内转,章法曲折绵密。 (2)近似于“意识流”的结构方式,把不同的时空场景浓缩杂糅在同一时空中,想像丰富,联想奇特,意境扑朔迷离,情思脉络隐约闪现而无迹可求,强化了艺术创造的巧妙性。 (3)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渡与呼应,加上用典过多,也增强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似梦窗词失之于晦涩。
第三节 史达祖 周密 王沂(yí)孙 张炎 蒋捷
1 理解:史达祖咏物词的特殊风格。
(1)奇秀清逸,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体物工巧而不留滞于物,尽态极妍,写作手法比较高明。
(2)咏物以描写见长,工丽的白描,婉妙的诗情,笔调轻盈绰约,加之造语轻俊妩媚,词境婉约飘逸,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2 理解:周密词的情调。
(1)周密的草窗词,以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情别绪者为多,而且往往融入了黍离之悲,所以能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葱蒨之色和绵渺之思。
(2)其共丽精巧、善于咏物,与吴文英《梦窗词》的旨趣相近,当时并称“二窗”。 (3)周密的《草窗词》颇多沉咽凄楚之音。
3 理解:王沂孙词的风格特点。
(2)王沂孙的词,以善于咏物而见称于世,因物起兴、触景生情,时时流露出一种伤时感事的情绪来,但又含蓄蕴藉,寓骚雅于冲淡,以幽深之笔淡然写出。
(2)王沂孙的咏物词既能写出所歌咏对象的形神特征,有长于抒情,有隐喻的特质,其托意、隶事处,能以意贯串而浑化无痕,无穿凿处,这是很难得的。
4 理解:张炎词的艺术特色。
(1)张炎作词婉丽淡雅,笔墨疏淡而意趣高远,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咏物之作上。 (2)历经事变后,形成了尚寄托、藏悲伤于浓红淡绿中的写法,词风清疏、凄咽。 (3)入元以后,“黍离之悲”便成为了张炎词的基本主题,深婉雅净、清丽疏朗的风格中,染上了枯木夕阳般的清冷灰暗色彩。
5 理解:蒋捷词的风格特点。 答:蒋捷自号“竹山”,宋末词人。他与张炎、王沂孙、周密,曾被清人称为宋末元初四大家。
(1)他的《竹山词》有自然之趣而不受词律的束缚,其中的隽婉之作未脱离姜夔、吴文英一派的影响,炼字精审,音调协畅;时有豪气词,是在有意效仿辛弃疾,呈现着一种新精神。
(2)写作方法和风格的多样性,是《竹山词》的一个长处,尤其是他的小词,清丽秀逸,在晚宋词坛上尤显杰出。蒋捷的这类抒情小词,想像丰富,风格清新,以自然明快见长,写得很灵活;用口语表达轻灵之思和缠绵之情,细腻而深刻,多隽永的韵味。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一节 永嘉四灵
1 识记“永嘉四灵”是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 (1)所谓“永嘉四灵”,指的是当时永嘉的四位诗人, 即: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又称灵芝)。 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
(2)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
2 理解:四灵与晚唐体的关系及其诗风。 (1)四灵复兴的唐诗,实际上是晚唐体诗,一种处于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专为格律诗,意平语诡,多有伧气,因主清切,镌小景,刻画太甚而流于纤仄,然亦有写得自然清圆而功夫精巧的作品。
(2)他们的诗不炫奇逞博,不斗靡夸多,只是以白描作诗,清新流丽,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自有独到之处。
3 “永嘉四灵”诗歌的艺术特点。(简单运用)
(1)四灵的诗歌多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常流露出山人名士的出世情怀,他们更多地选择了自然山水作为表现对象,着笔于目之所及的江南湖光山色,又从多变的视觉角度,选择那些色彩鲜明的优美景物,以构成清新明丽的意境。
(2)在艺术上,他们专攻五律,其律体多咏景物,写萧散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韵调;七绝新颖灵巧,圆美自然,比五律更显得气韵浑成,很有诚斋体的风格意味。 (3)在流行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南宋诗坛上,四灵这种专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感触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于南宋中兴“四大家”之后独树一帜。
第二节 刘克庄与江湖诗派
1 识记刘克庄的生平。
(1)号后村。 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 (2)南宋末年文坛领袖,在诗歌方面是江湖派的宗师,于词的创作又被称为辛派词的后劲。
2 刘克庄诗歌的风格特征。(简单运用)
答: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六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早年,从晚唐体、四灵体入手,刻琢精丽,风格清轻简淡。
(2)前期中年,弃四灵而尚古体,尊韩诗,学陆游,追求一种抑扬开阖、悲愤慷慨的作风。 (3)后期晚年,他更加有意识地追踪陆游、杨万里的大家气度,格调更为沉痛,情感更为深刻,常于沉郁低回中含一种悲凉疏放的落寞情调。
3 刘克庄学众家诗而自成一家,成为江湖诗人中最大一家,在江湖诗派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综合运用)
(1)刘克庄的诗歌创作涉历老练,布置阔远,能融会众作而自为一家。
(2)他作诗除向陆游、杨万里看齐外,还受到杜甫、韩愈、李贺及晚唐诗人的影响。 如其题画诗《郭熙山水障子》,明显受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影响,有多处化用杜甫的诗句。 其《跋方云台文稿二十韵》一类的诗歌,在拗折排奡的笔势上毫不弱于韩愈,直可与之比肩。 (3)他还学习张籍、王建乐府,在短短的篇幅中频频换韵,音律错综,富于变化驰骋之妙。 (4)由于多方面吸收唐诗的艺术营养,并熔铸了宋诗的时代内容以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他成为江湖诗人中成就最大的诗人。
(5)刘克庄尝试着将江西派和晚唐体加以调和,以走出一条新路子,在四灵、晚唐体外自成新体。
4 理解:刘克庄的词风。
(1)刘克庄继承了辛弃疾的词风,属南宋后期的辛派词人。他的《后村词》继承和发展了辛派词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及其豪放的风格,伤时忧乱,极见雄肆,处处流露出黍离哀痛的沧桑感。
(2)刘克庄以的态度看待词体,采取以诗作词的方法,着重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手法,说理叙事,运用的非常自由。
5 识记:江湖诗派。
(1)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曰江湖派。代表诗人有刘克庄、戴复古、方缶等。 (2)江湖诗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登显禄者极少。
(3)江湖诗人多效仿四灵和晚唐体。追求苦吟,不用典,尽量白描,风格清圆轻灵。
6 戴复古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简单运用)
思想内容:在戴复古的诗中,对恢复中原的期待,对国家局势、民族危亡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表现为忧国忧民的主题,但他在忧时伤世中往往渗透着身世之感,更多的是个人生活感受的抒发。 艺术特色:(1)戴复古作诗以苦吟求工,带有四灵余习,然能在盛唐和中晚唐名家中转益多师而自辟蹊径。(2)他的五律多写人情世事,大多采取白描手法,清健轻快,无斧凿痕。
第三节 严羽及其《沧浪诗话》
1 严羽“以禅喻诗”和“妙悟”的内容。(简单运用)
(1)严羽说诗,喜欢借禅学为喻,强调要以妙悟为主,要不落言荃,不涉理路。 (2)他既“以禅喻诗”,也以禅论诗,把禅的“不假悟”当成了诗的最高境界,借用禅理来说明诗歌创作的特殊性,是其论诗的主要方法。 (3)严羽讲“妙悟”虽然包括“渐修”,但最后的着重点还是直观顿悟,没有顿悟,渐修也就失去了意义。“妙悟”主要指的是直观顿悟,相当于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直觉,也就是灵感。
2 严羽“别材”、“别趣”、“兴趣”的内容。(简单运用) “别材”,指诗人要有特别的才能,并不是读了书、有了学问就能写出诗来的。
“别趣”,指诗歌必须有美感形象,能感发人的审美趣味。它有广、狭二义,广义指诗歌的美感魅力,狭义则特指盛唐诗的审美特色。 “兴趣”,其实也就是“别趣”,即类于盛唐诗歌的那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兴趣是诗歌作品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是外物形象直接兴发出来的审美情趣,是感性的直接触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故无迹可求,是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3 严羽“妙悟”与“兴趣”的含义。(综合运用) “妙悟“的含义:
(1)妙悟说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诗学体系是围绕这“妙悟”说建立起来的。 (2)道家常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称为“妙”。佛家的真谛又叫妙谛。因此,所谓“妙悟”还含有“悟妙”的意思。
(3)可从鉴赏和创作两个方面来认识“妙悟”,一方面是指学习欣赏诗歌而言,着重于对诗歌作品“妙处”的把握,这需要找前人的优秀作品来反复吟咏,靠的就是“渐修”;另一方面是指诗歌的创作而言,只要“渐修”到了家,那么就可以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产生创作的灵感,这才是真正的“妙悟”。 (4)严羽讲“妙悟”虽然包括“渐修”,但最后的着重点还是直观顿悟,没有顿悟,渐修也就失去了意义。“妙悟”主要指的是直观顿悟,相当于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直觉,也就是灵感。 “兴趣”的含义: (1)严羽说的“兴趣”,其实也就是“别趣”,即类于盛唐诗歌的那种特殊的审美趣味。 (2)“兴趣”是诗歌作品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它是外物形象直接兴发出来的审美情趣,是感性的直接触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故无迹可求,是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第四节 文天祥与遗民作家
1 识记文天祥的生平。
(1)号文山,著名的民族英雄。 (2)宋末最杰出的爱国诗人。 (3)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吟啸集》等,后人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2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的思想内容。(简单运用)
(1)此诗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却沸腾着爱国的热血,满腔的忠贞和赤诚,写的极沉痛。极光明磊落,感染力及其强烈,是流传不朽的给人以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诗篇。 (2)表达了他国破家亡、身陷囹圄而决不屈服的壮烈誓言和内心独白。
3 文天祥爱国诗词的风格与感人的爱国热情。(综合运用)
(1)文天祥后期的作品,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民族气节,将永垂史册。
(2)文天祥的爱国诗歌是他国破家亡、身陷囹圄而决不屈服的壮烈誓言和内心独白。 (3)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却沸腾着爱国的热血,满腔的忠贞和赤诚,写的极沉痛。极光明磊落,感染力及其强烈,是流传不朽的给人以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诗篇
(4)文天祥晚年的作品,无论诗、词,都是用血泪书写成的,情辞哀苦而意气激昂,反映了作者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
4 理解:汪元量诗的爱国情感。
(1)他的诗里充满了亡国之戚、去国之苦,其中愁叹哀怨、欷歔而悲之状,备见于诗。 (2)汪元量诗用七言联章的形式,纪实的手法,把他所目击的南宋亡国、三宫北迁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心情十分沉痛。
(3)感情表达真挚沉痛,带有亡国人的血泪,当时就有人称其为宋亡之“诗史”。
5 理解:刘辰翁词的风格特点。
(1)刘辰翁为宋末的重要作家,其《须溪集》收词三百五十余首,大半是宋亡后所作,除小部分写景、咏物、应酬之作外,都是感怀时事、悼念故国、抒发兴亡感慨、表达亡国遗民悲愤的作品。
(2)他的须溪词多真率语,由心而发,不假追琢,风格遒劲而情辞跌宕,被认为是宋末辛派词的后劲。
(3)表现亡国之哀,雄浑沉郁苍凉,绝无萎靡不振之气;有时笔意俱化,纯任天倪,竟能兼苏、辛之长,而无造作矫揉之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