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 分类 发展历史 文化内涵
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它用各种可塑的或可雕可刻的材料,创作出各种立体的形象。
传统的雕塑作品,一般是有祭祀、祈祷、与神灵交通的宗教性质,或是实用的工艺品。 中国雕塑的特点: 题材与形式 中国 题材广泛(人、动物、山水树木、祥云水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与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倾向 实用功能明显——在封建宗法制和礼乐文化的背景下,陪葬品,陵墓的仪卫 中国社会重礼教,敬神鬼,艺术重心倾向工艺美术 西方 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人像始终占据着西方雕塑题材的主体地位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 放置于广场和街道——公共性的特征 崇拜和神一样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之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 写实 表面光滑, 以块面体积和空间光影变化来体现造型(突出团块、光影效果) 明暗起伏(是否与人种有关系) 写实性·:努力模仿再现自然 装饰性强 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同源,二者密切相关——彩陶 雕塑也带有“绘画性”——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韵律,像绘画的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加工(注重线条) 写意性:不求形似,注重以形写神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根据观察体验得到印象——加想象——加主观加工美化——艺术形象。 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 儒:尊天命 仁爱,崇高、庄严、肃穆、典雅、和谐美 道:崇自然,质朴、飘逸、淳厚、淡泊、天真 佛:精严、博大、慈悲
石器时代:童年时期,虽然稚拙,但却非常生动,能够概括而传神地表现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和活动情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夏商周:
平等稳定的社会接近尾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私有制的形成,战争、掠夺、杀戮盛行,社会有了剥削与被剥削。奴隶制产生,由自由、活泼舒畅、开放流动,转变成规整严峻、繁复拘束、威吓的风格。
商代的青铜雕塑呈现出一种神秘恐怖、狞厉可畏的美,这种美是与原始宗教情感、时代精神、无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相结合的美。动辄杀掉千百俘虏、野蛮残酷、血腥威吓、原始宗教的神秘观念
周代,野蛮时代成为过去,作为祭祀的青铜礼器逐渐脱离恐怖狞厉之美,进入到一种端庄、文雅、有秩序而又不失意趣的美德氛围。
秦汉:
秦 统一六国 统治者暴虐,短命的朝代 (15年) 雕塑作品追求写实逼真,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高大壮观、气魄宏大。8000个与真人真马同大的兵马俑 38年之久 战车 战马各100
汉 多继承楚风,更具浪漫、夸张成分,雕塑作品讲究写实生动 霍去病墓石雕 刀法洗练,神形兼备,风格淳浑古朴
霍去病18岁就率领800轻骑进击匈奴,歼敌2000,六次率领大军出击匈奴,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大将军” ,病逝仅24岁。
汉代和唐代佣相比,汉代经管幼稚、粗糙、简单、笨拙,但是运动、速度的韵律感,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更显优越高明,充满雄浑厚重的运动力量。
魏晋南北朝 长达三百多年的年代,饥荒、疾疫、天灾、战祸,人生苦难无常,引发了人对正统礼法和道德节操的质疑,人的个性开始收到重视,个体价值和自由意志得到空前强调。佛教造像 这时的人像造像脱离以前的古拙样式,进入初步的成熟时期,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而纯熟。 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隋唐:唐朝盛世,艺术达到了雄强博大、辉煌灿烂的顶峰。唐代雕塑艺术已经走出中国早期雕塑艺术的古朴风格,面容和体态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既有饱满丰壮之态,又有体态婀
娜之姿,富于线条变化,
宋代:宋代雕塑进一步趋向于世俗化和写实风格的发扬。宋朝崇尚文治,它并没有真正统一中国,外族的不断压迫和入侵使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淡雅柔美而婉约的“宋词”气质影响着宋一代,身心安逸和现世的享受成为那个时代的追求,致使宋雕塑多流于纤弱工巧,细腻微妙而缺乏像汉唐时期那种雄大气魄和内在的生气与活力。
元代:市民文化非常发达,雕塑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实用的强调、信仰的缺失和工匠处境的恶化使得雕塑艺术走向衰落萎缩。
明清:中国封建社会没落衰亡时期,一般的雕塑特别是大型造像,雕工精细,形饰繁复,而神采不足,造型能力已成强弩之末。宗教雕塑的风格走向公式化和概念化,缺乏生命力,艺术水平下降。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手工艺的发展,制作技术空前提高,建筑装饰工艺美术雕刻和民间小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