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18 河北医药20O7年6月第29卷第6期Hebei M—edi—cal Jounarl,Jun—2007,Vol 29,No.6 ・综述与讲座・ 慢性鼻窦炎致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董建明 慢性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是鼻息肉的前期病变。 自然开口处存在粘膜皱褶和隐窝等时,曲霉菌的生长繁殖有了 良好的条件,此时方出现致病力。 2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 1993年国际鼻窦疾病会议将慢性鼻窦炎定义为症状和体征持 续8周以上或急性鼻窦炎每年发作4次以上、每次至少持续10 d的鼻窦炎。1997年我国(海口会议)又提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临床分型标准,但对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学一直未能统一认识, 普遍认为是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参与,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致。现就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综述如下。 1感染因素 1.1细菌及病毒感染多数人认为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鼻窦 炎的重要因素。Chan等…回顾性地研究了83例慢性鼻窦炎患 者,其中53例(71%)可分离出病原体。最主要的是凝固酶阴性 的葡萄球菌属(占分离菌的31%),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 (25%)、肺炎链球菌(12%)、粘膜炎莫拉菌属(10%)、绿脓杆菌 (7%)、a.溶血性链球菌(5%)及金黄色葡萄球菌(3%)。Finegold 等 报道成人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中最常见的需氧菌是链球 菌属(21.4%),其次是流感嗜血杆菌(15.7%)、绿脓杆菌 (15.7%)、金黄色葡萄球菌(10%)和粘膜炎莫拉菌属(10%);常 见的厌氧菌是普雷沃氏菌属(31.1%)、厌氧性链球菌(21.9%) 和梭杆菌属(15.6%)。Brook_3 从13例慢性额窦炎患者中分离 出32个菌株,单独培养出需氧菌和兼性菌的病例有3例,单独 培养出厌氧菌7例,二者兼3例,并指出主要需氧菌是革兰阴性 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绿脓杆菌),主要厌氧 菌是普雷沃氏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梭杆菌属,与慢性蝶窦炎 病原菌基本相同 J。此类细菌可通过其鞭毛、荚膜等自身毒力 以及所释放的毒素、胶原酶和蛋白酶等侵袭粘膜上皮,趋化中 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促进前列腺素、组胺等递质的 释放,导致粘膜损伤和疾病的发展。但Rontal等 对经过内镜 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病变组织进行研究,并未分离出显著数 量的致病菌。慢性鼻窦炎病变中最多见的病毒是鼻病毒,其次 为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有人认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会导 致粘膜充血和纤毛功能障碍,继发细菌感染。 1.2真菌感染鼻窦真菌病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病,近年来其发 病呈明显上升趋势。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孢子可被吸入 呼吸道,或当各种原因造成鼻道引流不畅时,可使寄生于局部 的真菌繁殖形成菌丝团,此菌丝团块可堵塞鼻窦开口,当机体 抵抗力下降时,会使鼻窦感染加重。真菌性鼻窦炎的致病菌以 曲霉菌属为主,并以烟曲霉和黄曲霉为常见。曲霉菌是一种条 件致病菌,可作为腐生物长期存在于鼻腔和鼻咽、口咽的粘膜 上。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出现局部诱因(慢性炎症、外伤、窦腔 内有病理性分泌物储留,鼻内通气、引流受阻和上颌窦内壁及 作者单位:301900天津蓟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unit)是指以筛漏斗为 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孔、前组筛房、额隐 窝、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区。人们发现许多慢性鼻窦炎患者 都存在该结构的阻塞。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生理性孔道、裂隙较多,不利于气体引流,当并发先天性发育不 良、解剖变异或有其他诱因时,将直接影响中鼻道及鼻窦开口 的通畅性,加重堵塞而反复继发感染导致慢性鼻窦炎。诱导窦 口鼻道复合体阻塞的主要因素有:(1)解剖畸形所致的机械性 阻塞:Jorissen等 将解剖异常分为结构异常、气腔形成和附加 孔,并指出鼻中隔偏曲、鼻甲气化及附加的上颌骨口形成是与 慢性鼻窦炎有关的最常见的解剖异常。其中鼻中隔偏曲较窄 侧发生鼻窦炎的程度和范围更广、更重 J。Arslan等 报道的 解剖异常中鼻中隔偏曲占36%,鼻甲气化占30%,楔形上颌板 占17%,蝶筛骨气房(Ono ̄气房)占12%,颈动脉凸入蝶窦占 8%,眶上隐窝占6%,眶下气房(Hailer气房)占6%,前床突气化 占6%,中鼻甲反向弯曲占3%,钩突气化占2%。(2)细菌感染: 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彻底,残留的致病菌导致局部粘膜炎症的持 续发展,引起粘膜肿胀,窦口阻塞。(3)变态反应,变应性疾病 的发病机制引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关注l9j,变应性鼻炎 及部分鼻息肉患者反复发作的I型变态反应可造成窦口粘膜 的水肿、肥厚及息肉样变,进而造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 (4)纤毛功能障碍。(5)分泌液性质的改变,如纤维囊性变。(6) 面部损伤、肿胀或药物所致的鼻窦粘膜局部损害。 3粘膜纤毛结构和功能障碍 3.1原发性纤毛功能障碍( mary ciliary dyski.nesia,) 原发性 纤毛功能障碍是以纤毛超微结构缺陷、缺乏正常活动能力为特 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主要表现是慢性鼻窦炎、支气管 扩张、部分患者右位心(Kartagener综合征)和男性不育“ 。 Meeks等 “报道原发性纤毛功能障碍常见的纤毛超微结构异常 包括:微管动力臂部分或完全缺如、放射轴缺如、中心管移位或 缺如等,部分患者虽然超微结构未见异常,但由于纤毛异位也 可出现类似症状。 3.2继发性纤毛功能障碍(secondary ciilarydyskinesia,)Cole_ lJ 认为继发性纤毛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细菌毒素引起的供纤毛 摆动的能量通路功能紊乱所致。窦腔P如的下降,PaCO ̄的上 升使得纤毛上皮ATP产生减少,进而纤毛运动能力下降。继发 性纤毛功能障碍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重症病毒性肺炎 和免疫缺陷等,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所致的细胞毒性 和代谢产物(如绿脓杆菌)对气道上皮的影响以及呼吸道粘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湮j 医垫20 生 月第29卷第6期Hebei Medical Journal,Jun 2O07,v01 29,No.6 619 介导的免疫混合物的损害等均是造成继发性纤毛功能障碍的 重要原因。A/.Rawi等 发现慢性鼻窦炎患者显示出鼻窦粘膜 的各种分化上皮细胞的缺失,常伴鳞状上皮化生,固有膜水肿, 毛细血管扩张,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浆液及粘液性腺体增 生。87%患者仅存的少量纤毛中有超微结构缺陷,包括复合纤 毛、微管和动力蛋白臂缺陷。这些改变减慢了粘膜的清除能 力,造成慢性鼻窦炎的恶性循环和慢性迁延。Keles等n 观察 到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粘膜纤毛上皮细胞显示出退化的超微 结构和纤毛的减少、胞质突起、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退化 的细胞残迹和细胞连接分离非常明显,上皮内层杯状细胞增 多。另外,粘液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包括渗透压浓度降低,可 使其不易被纤毛清除。 4免疫功能紊乱 4.1 I型及Ⅲ型变态反应Emanuel等H 研究指出变应性鼻 炎特别是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可能具有促进慢性鼻窦炎发展的 作用。他回顾性研究了19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其中159例 (84%)变应原试验阳性,31例(16%)阴性;72%患者至少有~种 变应原呈强阳性。抗原抗体反应激发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血 管通透性增加,鼻腔鼻窦粘膜持续水肿,造成窦口鼻道复合体 阻塞,妨碍鼻窦引流,纤毛清除功能降低,致使粘稠分泌物储 留,细菌滋生繁殖,最终导致慢性鼻窦炎。有研究指出慢性鼻 窦炎易发生于患有变应性鼻炎及哮喘的过敏体质的儿童,患儿 中变应原皮试阳性者占80%,合并哮喘者占46%。慢性上颌 窦炎患者病变粘膜中存在大量免疫复合物及补体 的沉积和 炎细胞浸润,提示慢性鼻窦炎可能也有Ⅲ型变态反应的参与。 4.2免疫缺陷有报告指出IgA缺乏、多变型免疫缺陷病、低 球蛋白血症、lgG-缺乏、补体缺乏等是慢性鼻窦炎的重要因 素。Ig替代疗法是最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并且可增强治疗效 果。 4.3真菌免疫反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真菌免疫反应是慢 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主要病因之一。(1)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易感个体鼻或鼻窦对真菌的变态反应 所致,其免疫机制是I舡介导的l型变态反应和免疫复合物介 导的珊型变态反应的结合。(2)嗜酸粒细胞性真菌性鼻窦炎 Ponikau等 报道了2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分泌物真菌培养 的阳性率为96%,鼻窦内嗜酸性粒细胞团发现率亦为96%, 81%发现有真菌成分,但大多数患者并未产生对IgE介导的真 菌抗原的I型变态反应,认为它是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易感个 体对真菌超敏反应而致的鼻窦变应性反应。 5全身因素 Watelet等n 指出囊肿纤维化病是一种遗传性的外分泌腺 功能紊乱的疾病,可导致在鼻腔和鼻窦形成脓稠的粘液,几乎 所有的患者都有鼻窦病变一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但并不是都 会产生明显的症状。分泌物变稠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粘液腺 分泌物中酸性糖蛋白含量增高,改变了粘液流变学特征,导致 窦口阻塞。嗜酸粒细胞性粘蛋白性鼻 鼻组织学改变类似于变 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但缺乏真菌丝。Ferguson“ 经回顾性分析 后指出嗜酸粒细胞性粘蛋白性鼻一鼻窦炎是全身免疫紊 乱而致的鼻、鼻窦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在鼻、鼻窦的反映。 因此一些全身因素也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有关。 6环境因素 随着慢性鼻窦炎发病率的逐渐上升及发病年龄趋向低龄, 日益恶化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Saltini 等 推测环境物质可能是通过抑制呼吸道清除系统、物理作用 和触发放大免疫及炎症反应而起作用。 刘红刚 首次提出Warthin.Starry(w-s)染色法是显示细胞 内尘粒的最佳方法,并以该方法在慢性鼻窦炎病变粘膜上皮细 胞内见到尘粒样颗粒物,其附着程度在慢性鼻窦炎I、Ⅱ、Ⅲ型 病例中呈递增现象,与粘膜上皮细胞损伤脱落的程度和基底膜 的厚度也呈明显正相关,认为慢性鼻窦炎与空气颗粒物的关系 应进行深入研究。 7遗传因素 Takeuchi等 ¨曾提出基因因素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中 起一定作用,并证明慢性鼻窦炎与日本人特异性mA.B5g抗原 有明显关系。但HLA-B54抗原是人种依赖性抗原,其发生率在 日本人为l1%,中国人为10%,而在白种人、黑人、美国印第安 人或墨西哥人中没有这一抗原。 8其他因素 有人报道长期嗜烟酒等不良习惯会刺激导致鼻腔粘膜及 鼻甲骨质增生,鼻外伤致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生理功能改变, 均可产生鼻腔机械性阻塞,使窦口引流不畅,有利于细菌繁殖。 性别、种族和教育水平这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也与鼻窦炎的流行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报告指出Down’S综合征的患儿慢性 鼻窦炎的发生率较高。 9小结 综上所述,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中,可见感染、窦口鼻道复 合体阻塞、粘膜纤毛结构和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紊乱、全身及环 境因素等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造成了慢性鼻窦炎的恶性循 环和慢性迁延。大多数人认为细菌感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阻 塞的相互作用是引起慢性鼻窦炎的首要因素,而细菌毒素、代 谢产物、免疫复合物沉积及环境物质等所致的粘膜纤毛结构和 功能障碍是慢性鼻窦炎发生的必要条件。针对以上致病因素 采用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慢性鼻窦炎的疗效。相信,随着对 慢性鼻窦炎致病因素的进一步阐明,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也将 会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Chan J,Hadley J.Them/cmbiology ofchronic rhinosiunsitis:resuksofa conl・ munity surveillance study.ENT J,2001,80:143—145. 2 Finegold SM,Flynn MJ,Rose FV,et a1.Bacteriologic findings associate with chronic bacterial maxillary sinusitis in adults.Clinical infections diseases:an official publaction of the ifnection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2002,35: 428-433. 3 Brook I.Bacteriology of acute and chronic frontla sinusitis.Arch Otolaryng ̄l Head Neck Surg,2002,128:583-585. 4 Brook I.Bacteriology of caute and chronic sphenoid sinusitis.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OO2,111:1002—1004. 5 Rontla M,Bemtein JM,Rontla E,et a1.Bacteriolog4c fmdings from the nose, ethmoid,and bloodstream during endoscopic surgery for chronic Ihinosinusitis: implications for natique therapy Am J Bhinol,1999,13:91-9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20 河北医药2007年6月筮 鲞筮鱼塑旦 i 婴 : 垫 :§ 6 Jorissen M,Hermans R,Bertrand B,et a1.A ̄atomical vailatiotis and sinusiits. Aeta Otorhinolaryngol Belg,1997,51:219.226. 7张剑宁,陶泽璋,吴玉珍,等.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 解剖变异的特点.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9:21 . 8 Arslan H,Aydinlioglu A,Bozkurt M,et a1.A ̄atomic variations of the para- nasa sinusitis:CT examination fo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Amis Nasus hIy- fix,199l9.26:39-48. 9顾之燕,顾瑞金.变应性鼻炎及相关基本知识的再认识.临床耳鼻咽 喉杂志,200B,344:30.37. 10 Pennannn G,Bridoux AM,Esoudier E,et a1.Isolation and expressino of hte human hPF20 gene orthologous to Chlamydomonas PF20:evaluation a8 a can- didatefor axonemal defects of respiratory ciliaand spermflagella.Am JRe. spir Cell M0l Bi0l。 D0 .26:362.370. 11 Meeks M。Bush A.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Pediatr Pulmonol, 200o.29:307 316. 12 Cole P.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airway mucociliary clearnace.A moving tale.Minerva Anestesio1.200l,67:206-209. 13 A1.Rawi MM.Edelstein DR.Erlnadson RA.Changes in nasal epihtelium in patients wiht ̄vere chronic sinusitis:a clinicopathologic and electron micYo- 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策略 史万英赵明哲席晓华赵满荣 张丽华 目前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越来越引起人 们的关注,其特点:(1)发病率高达20% 65%_l ;(2)大部分综 合医院医生尚未引起重视,也缺乏对精神障碍诊断、识别技巧 的培训及规范的治疗,其结果易导致漏诊或复发;(3)常以躯体 症状反复就诊于多家综合医院,症状难以用脑血管病解释;(4) 医疗支出增加;(5)延缓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时间,并使劳动力 丧失,影响生存质量,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因此重视、 识别、规范及有效治疗抑郁对于卒中恢复是十分重要的。本文 就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常用抗抑郁药物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 进行讨论,并对选择抗抑郁药物应注意的问题加以阐述。 1发病机制 抑郁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 楚 ,主要有两种学说:(1)原发性内源性机制 ]学说:认为 PSD的发生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 胺(5一rrr)之问的平衡失调有关。因为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一羟 色胺能神经元胞体均位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及基底神经节 达额叶皮质,病灶累及以上部位时,可影响区域内的5一羟色胺 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的神经通路,使NE和5一HT的含量下降而 导致抑郁。(2)“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 影响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另有文献报道,PSD亦与 下列因素有关:(1)脑损害部位,其中左半球>右半球;前循环 作者单位:050011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心医院干部病房(史万英, 席晓华,赵满荣);神经内科(赵明哲);沧州市十三化建职工医院(张丽 华) scopic study.Laryngoscope,1998,108:1816-1823. 14 Keles N。Ahishali B,Ilicali OC,et 1a.Evaluation ofu]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paranasal sinus muco ̄a aftel"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patients wiht chronic rhlnosinusitls.Am J Rhinoc,2001,15:225-229. 15 Emanuel LA,shah SB.Chronic rhinosinusitis:allergy nad sinus Computed to- mographyrelationships.OtolaryngolHeadNeck Surg,2000,123:687-691. 16 Ponikau JU,shemis DA,Kem EB,et a1.The diagnosis and incidence of al- le晒c gal sinusitis.Mayo Clin Proc,1999,74:877-884. 17 Watelet鹏,Van CanwenbergeP,Bachert C.Rhinolgaleal aspects of cysticfi- brosis.Arch chest Dis,2000,55:475_477. 18 Ferguson BJ.Eosirmphilic mucin rhinosinusitis:a disitnct chnicopatholgaical entity.1aryngoscope。2OOO,110:799-813. 19 Saltini C.Amicosante M.Beryllimu disease.Am J Med Sei,2001,321:89- 98. 20刘红刚.用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方法显示吞噬细胞内尘粒的研 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2,20:450-452. 21 Takeuchi K,Majima Y,Shimizu T,et a1.Ana1) sis of mA antigens in Japa- 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Laryngoscope,1999,109:275-278. (收稿日期:2006—08—15) ・综述与讲座・ >后循环;皮质下>皮质;额颞叶>顶枕叶。(2)个性差异及社 会因素,其中内向、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的个性及丧偶、经 济条件差、主导角色高、社会价值高者易患病。 2治疗措施 针对上述发病机制在治疗上可采用以下措施:(1)躯体治 疗:针对卒中本身进行康复训练、针灸及中医中药治疗等。(2) 心理治疗: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纠正患者不良思维方式,鼓 励其参加集体活动。(3)药物治疗:目前应用最广泛,主要根据 神经递质学说来选用药物。 3药物治疗 治疗抑郁症药物种类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眦O)、三环 类药物(TCAs)、选择性5一HT再摄取抑制剂( Is)、5,HT再摄 取激动剂及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5-羟色胺2受体 拮抗和再摄取抑制剂(SARIs)及特异性5.羟色胺(NaSSA)类等。 每一种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具体分述如下 3.1 11C 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显示,在抗抑郁治疗 中TC 使用频率为41.9%占第2位。抗抑郁作用可能主要是 通过抑制5一HT和NE再摄取来实现的,尤其是抑制NE的再摄 取。其抗抑郁效果与那些新型抗抑郁药物比起来毫不逊色 j, 该药特点:(1)能显著改善焦虑、心境恶劣、睡眠及激越症状; (2)治疗抑郁症复燃率低,残留症状少,恢复率高 ;(3)疗效肯 定、价格低廉。不良反应主要在抗胆碱能、心血管及神经系统 等方面,表现为便秘、口干、体位性低血压、排尿困难、震颤、流 涎、体重及肝功能改变等_5j,过量可导致急性中毒及致死。 Faravell等【8 发现,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期分别以TCAs或SSRIs 治疗,TCAs疗效好于SSRIs,所以TCAs一般用于中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