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挥湖北资源优势 打造食品工业大省

发挥湖北资源优势 打造食品工业大省

来源:叨叨游戏网
菇 企业经贸 ■■—_co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 宝”、“福娃”、“劲牌”、“稻花香”、“枝江”、“金龙泉”等中国名牌 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 4、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一批特色板块经济。近年来,湖 北推行种植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建片带,依托专业大县 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的资 源是可再生资源,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大有文章可做。湖北 是农业大省,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湖 北发展食品工业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然而,湖北食品工业发 展滞后,仍然是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发 挥湖北资源优势,打造食品工业大省,这是湖北必须解读的重 大课题。 一建设一批大基地、大板块,依靠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效 益,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已分别重点建设46个粮食、20个油 菜、lO个茶叶、3O个畜牧、26个水产大县。同时,围绕农产品精 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各地新上一批米乳、饴糖、玉米浆、米 糠油、方便饭、方便粥、方便米线、方便糕点等深加工项目。 二、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湖北食品工业近几年来有长足发展,但与发达省市相 、湖北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近年来,湖北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对提高城 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做出了重要贡献。 1、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湖 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转化增值能力弱、附加值低。湖北食品资源丰富,粮食、油 北食品加工、制造及饮料制造业产值达82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 料、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然 而,目前湖北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深加工率不到20%。农业 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仅为1:0.7。在居民食品消费中, 份额的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在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下,食品工业快速发展。2007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 长51.54%,食品制造业增长35.85%,饮料制造业增长33.4%。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省300 工业食品比重约占30%。全省农产品大多为粗(初级)加工产品, 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如稻谷主要是大米加工,饴 糖、方便食品少;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白 酒和饲料为主,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肉产品主要 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食品加工及制造业就达 22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3家。龙头企业的发展 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07年 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28万户,比上年增加 2o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99亿元,比上年增 加28%;全省稻谷种植面积约2190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总种植 面积的26%;小麦种植面积983万亩、薯类398万亩、油料1274 万亩、蔬菜瓜类1113万亩,分别占全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 13%、5%、17%和15%。 是白条肉、冷冻肉多,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种少。 2、生产规模小、名优精品少。全国食品加工业中有10多家 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湖北没有1家;年销售过10 亿元的企业湖北也只有10家,其年销售总额不及河南双汇集团 一家企业。在食品加工及制造业中,中国名牌产品不到10个, 3、风险机制有待建立。一是质量风险。由于食品工业是人 其中主要是酒类和大米。 3、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优势品牌。近年来,全省 广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加大食品监管力度,切实保 的生活必需品,人命关天,生产涉及方方面面,质量保证体系还 不够健全。二是灾害风险。如自然灾害、病虫灾害、疫情灾害等, 农产品抗灾能力比较弱。三是市场风险。食品价格一方面要与 国际市场接轨,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的。如一旦粮食 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省绿色食品品牌数在全国位居第二,优 质稻、麦占75%,优质猪、禽、鱼比例达70%。全省拥有一批如“国 12 《当 ̄}2008年第10期(上) 企监经贸 ——。 —j 一 FIARyEC ONO C N O TEM OP MIl Cs_IS 1■■■_市场价高于合同收购价,农民履约难保障。 4、瓶颈性制约因素较多。一是交通运输制约。由于食品运 输成本较高,适合于就地加工。二是进入超市的制约。由于食品 有效供给。 4、培育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 上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 产业多是微利产业,进入超市费用较高。而且超市主要分布在 城市中心,大型货车不能进入,必须通过小型货车转运,成本进 一力、现代管理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整个行业 的发展。要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强强联 手”、“强弱联合”,培育和组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 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集中 度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帮助和支持龙头企业获得产品进出口经 步增加。三是资金的制约。由于企业效益水平不高,除性 贷款外,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四是土地制约。湖北多数地方在前 些年基本农田划定范围过宽,土地储备不足,食品工业发展用 地紧张。 5、食品工业布局不尽合理。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 题普遍存在,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 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湖北食品 主要是以大米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同时装备水平不 高,技术含量低,名优精品少,竞争力比较弱。 三、发展湖北食品工业的对策 湖北是粮食大省,也是水产大省,食品资源十分丰富。如何 把食品资源大省转变为食品工业大省、经济强省,问题的关键 不在于面积、产量、种植(养殖)结构和农民积极性方面,而是要 围绕食品工业及产业链的延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品牌优势, 培育一批食品加工的领军企业,形成具有湖北特色、规模大、集 中度高、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较强食品工业产业体系。 1、推进机制创新。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工业发展管理 机制。由省领导挂帅,综合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全省 食品工业发展协调会议机制,对食品工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负责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制定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的 扶持,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各负其责,相互配 合;切实履行好主管部门的职责。打开绿色通道,降低粮食 企业进入超市的费用,除农产品运输车辆有严重违规行车、停 车、超重行为外,不允许对农产品运输车辆进行罚款。保障食品 加工业用电,在电价方面予以优惠。同时有关部门对良种选育、 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产品检测检验等方面加强指导。 2、促进食品工业聚集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龙头骨干 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一批食品工业园,引导食品工业向园区 聚集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 产业集群。一是培育领军企业。依托“国宝”、“福娃”、“稻花香” “枝江”、“劲牌”等中国名牌,借鉴湖北烟草、采花毛尖等做法, 对食品工业进行跨区域的联合、兼并、重组,对食品资源进行优 化配置。二是在布局上,围绕“两个通道”(铁路、水运)和食品产 业大县,优化布局,形成食品产业聚集区。 3、建设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各地区域优势,以工 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加工 原料基地。一是大力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发展专业化的加工原料 供给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二是 加大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方面工作的力度,为食 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符合加工要求的品种保障。三是鼓励食品生 产企业以“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农户”、“公司+ 基地”、农民投资入股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 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食品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 营权,促进产品出口。对龙头企业在立项、基地建设、原料收购、 批发和流通网络建设、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 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大力培育区域品牌,培育 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商标,提升传统食品的吸引 力和竞争力,加强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保护知识 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商标,充分利 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加大对知名商标的保护。 5、推进科技进步。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关键 设备的研制工作,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开发和转 化。加速食品工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优秀传统工 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工程化配套转化,促进食品 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加强食品工业领域国家 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 站的建设,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加大对现 有食品科研院(所)的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型食品生产企业 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逐步成为食品科技开发的主 体。广泛开展食品工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把自主研发与 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 源。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营造吸引人才的宏观环境 和条件,培育食品工业科技人才。 6、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三鹿奶粉”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 警钟!如没有切实可靠的食品安全管理产业做得越大,给民众 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就会越大。民以食为天,食品关系人的 生命与健康,必须加强食品管理。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及 绿色食品。进一步修改、补充、调整食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 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完善标准体系。积极跟踪国际和国外先进 标准发展动态,重点研究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 准化组织(ISO)、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 标准,提升食品标准的整体水平。强化标准的实施工作,加大监 督力度,确保食品生产企业能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 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7、建立服务体系。完善食品工业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 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其在信息统计、行业规划、行业自律、技 术咨询、贸易仲裁、反倾销与应诉、法律规范与标准制定、人才 培训、技术交流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等 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民间交流,建立与各国同行间的合作伙伴关 系。同时建立完善省、市、县担保体系,努力化解食品加工企业 融资难题。 (责任编辑:木异) 《当@ ̄)2008年第10期(上)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