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梁 纯弯曲
双线性弹塑性模型
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中性轴经过三角形的形心O,弯矩作用及坐标系如上图所示。 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所示:
加载过程: (1)、当弯矩M较小,低于某个值时,整个梁都将处于弹性状态。
截面上的应力分布为
yu2(y)MyIe,其中
Ieydyb(y)dyyd3623
a,yu23y33a,
如右图所示,
b(y)a此时Ie396a4
(2)、随着弯矩M逐渐增大,梁截面的上端(
yu333a)应力将首先达到屈服点s,
此时弯矩M值可以确定:
M1sIeyuas32 ,M1为该梁的弹性极限弯矩。
(3)、弯矩M轴的距离为
值继续增大,梁截面的上端区域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假设弹塑性边界到中性
ys
梁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弯矩
Ms[1ysIe(1gE)SpgEysIp]
其中,
Ie——弹性区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Sp——塑性区对中性轴的静矩
Ip——塑性区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首先,当梁截面的下端(yd3636a)应力也达到屈服点
s时,对应的
ysa
3此时
Ie66aa3yb(y)dy231623a4
3
Sp336ayb(y)dyaa54
3Ip336ayb(y)dy2113a2592a4
可以得到,弯矩M值为:
M2[1187g432E]a3s
然后,弯矩M值继续增大,梁截面的下端区域也将进入塑性变形阶段。M增大到某一
值时,整个梁截面刚好完全进入塑性区域,这时的
ys0。
此时
Ie0
3Sp36aa3yb(y)dy0
3Ip36aa3yb(y)dyM,M2396a4
可以得到,弯矩M值为:M3
3为梁截面的塑性极限弯矩。
(A)、当弯矩M介于M1和
2之间,即M1MM2时,梁截面的中性轴
上方的部分区域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而其下方的全部区域仍处于弹性变形阶段,且有
36ays33a(如下图所示)
I此时eys36ayb(y)dy(22a9y3243y)4ys36a
3Sp3ysayb(y)dy(a32a9]
y22332433y)33ysa
3Ip3ysa3yb(y)dy(2y3y)43ysa
在塑性区,
(y)s[1g(yys)Eys(B)、当弯矩M介于M2和M3之间,即M2MM3时,梁截面的中性轴
下方的部分区域也进入了塑性变形阶段,且有0ys36a(如下图所示)
I此时eysys3yb(y)dy(a22a9ys36y3243y)4ysys
Spa3y3ysyb(y)dy2333ayb(y)dya3233(2y)33ysa(y2y)3ys36a3I
p3ysayb(y)dy24323ys36ayb(y)dy2a9243
a2(2a9y3y)43ysa(y3y)4ys36在上塑性区,
(y)s[1g(yys)Eysg(yys)Eys]
在下上塑性区,
(y)s[1]
卸载过程
由于当达到塑性极限时,弯矩
M值达到
,难于分析。故选取当梁截面的下端刚进
7g432E]as3入塑性变形阶段,即MM2[118的情况,分析其卸载过程。
此时,梁截面的下端应力为
(yd)s,上端应力为
(yu)s(1gE)
在卸载时,利用卸载定理, 即卸载时的弯矩改变量按弹性计算应力的改变量,
即
MI2eyI,e169yuydyb(y)dy)S2396a4
得到相应的,上端应力改变量为:
(u14g27E
下端应力改变量为:
(d7g27E)s
卸载弯矩下梁截面的应力分布如左图所示。
((yu)(yu)u故卸载后,梁截面的上端应力为
791941g27E7g27E)s )s
其下端应力为
((yd)(yd)d
将卸载过程反应到应力—应变曲线中,如下图所示
其中,
A,A分别表示梁截面的上端在卸载前后的应力—应变状态; B,B分别表示梁截面的下端在卸载前后的应力—应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