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虚之道薪火相传论文

中虚之道薪火相传论文

来源:叨叨游戏网


中虚之道薪火相传

【摘要】《庄子养生主》谈养生之道,实质为贵在重生,生命形式的存在是人的生命本质存在的先决条件。如何生存,怎样避害善生,保身全生,尽享天年,庄子说出了“中虚之道”。奉行“中虚之道”,才能薪火相传,不知其尽。 【关键词】中道;虚道;中虚之道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1-0051-01

“中虚之道”为一整体,但又分为两层,一为“中道”,二为“虚道”。“中道”为准则、手段;“虚道”为目标境界。秉承自然的“中虚之道”,善于以“中道”巧妙的进入“虚道”,便可凝神寂志,不受外物的拘滞,抛却名利的追逐,避害善生,保身全生,尽享天年。“中虚之道”在《庄子养生主》中则体现的淋漓尽致! 1 生命的两难境地

《养生主》开篇即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是一种两难的境地,而庄子在《人世间》也通过一些列的寓言故事阐述过“无用”“有用”的两难境地。栎树因为无用,才免遭砍伐之祸而得尽天年;但若一无所用,则虽免于匠人之斧而必不免于薪人之刀,会被人砍了当柴烧。生命的有尽,知识的无尽,人们如何才能薪火相传;在“无用”与“有用”中又如何取舍,才能得以“全生”“尽年”。 庄子针对这一人生的两难之境,提出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

近刑。”的“中道”之说和“缘督以为经”的虚道之说。“中虚之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2 “中虚之道”其意

2.1 “中道”之意:“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中道原则要求人们不要一味的为善,也不能只是作恶。因为一味地为善会出名,而出名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所谓树大招风、打出头鸟正是此意;但一味的作恶也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受到刑罚。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善与恶之间取一折中原则,奉而行之。把持“中道”,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为善不近名,则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为恶不近刑则不会引来杀戮之祸,化解了生命存在的两难困境。如此不善不恶的中间状态最有利于保全自身。

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中道”是在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之间取一折中点作为行为准则,怎样折中对自己无害,就怎样折中,在这里病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栎树“以无用求大用”而又不能“一无所用”而去充当社树,寄身与神社的庇佑之下,不至于被薪人砍伐。这正是庄子“中虚之道”的中道之体现。

2.2 “虚道”之意:“缘督以为经”的“虚道”要求人们以“庖丁解牛”顺事物自然之性为准则,达到“踌躇满志”的“虚道”境界。“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的技巧,达到了一种高超的状态。“以无厚入有间”、“缘督以为经”,说道底就是要善于寻找空隙,要求“人们在盘根错节、混浊难处的人世间寻找

“虚”,作为生存的安全地带。”因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空隙”“有间”,只要掌握了“无厚”的刀刃,便可游刃有余,这个无厚的刀刃正是上文所言道的“中道”处事原则。 3 行“中虚之道”的准则

秉行“中虚之道”的准则既为因顺事物,顺应自然。庄子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一原则:一是“庖丁解牛”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来说是要人们因顺事物自然之性,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以达到游刃有余。这阐明了做事要遵循自然。二是下文的“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更是说明了人不应过度在意其外在的容貌,遵循自然的本真,进一步引申为要无视人间的财利、毁誉,与天地万物交融,合为一体,回归生命的天然本真,入于生命恬淡、自适的永存之境。三是庄子将老聃之死视为自然现象,作为自然现象,便是“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人之逝去,既无须悲,亦不必哀;若以悲哀之心处之、“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便是所谓的“遁天倍情”。人之生是自然现象,人之死同样具有自然性,这都是自然的顺应之法!

也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面对自我,甚至是面对生死,我们秉持“中虚之道”都要遵循自然,顺应天地,因顺万物!

4 “中虚之道”的困境与最终目标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为食物奔波但身心自由,樊中兽神王但无自由,这既是一个生命的两难之境,也说明了这个社会的复杂,“中虚之道”的秉行是有难度和不好把握的,我们都不是圣人,跟多的时候面临是一种选择,既做到神王又有自由这是很难的,甚至与庄子也很难做到这一“中虚之道”,但是他用他的一生,用“泽雉不善樊中兽”给了我们解答,那就是身心的自由更重要!在“中虚之道”很难实现的时候,庄子的天枰倾向了另一边,我们从”宁其生而曳尾於涂中”可窥一二。从“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和“宁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的选择中也可以看出庄子提出“中虚之道”的最终目的为重生、贵生、全生、尽年。只有这样才能回复生命的本真,即使指穷于为蕲,然火传也,也会不知其尽也。 参考文献

[1] 曹础基. 庄子浅注[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 北京:中华书局, 2001 [3] 王新华,郁建兴.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m]. 浙江大学学报,1994 ,8(4):31

[4]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5] 郭庆藩.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秦榆.庄子学院[m]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7] 崔大华.庄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8] 胡道静.十家论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