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CN2016518U*
(10)授权公告号 CN 2016518 U(45)授权公告日 2010.11.24
(12)实用新型专利
(21)申请号 201020056707.1(22)申请日 2010.01.19
(73)专利权人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
园北区彩虹科技大厦(72)发明人孟秋
(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
务所 44248
代理人胡吉科(51)Int.Cl.
H02H 3/00(2006.01)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及其装置(57)摘要
一种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与负载之间;三极管Q2,连接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与蓄电池的负极之间;电阻R1,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与控制端stb之间;电阻R2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电阻R4连接于控制端stb与蓄电池的负极之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装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及其装置,利用Mos管的开关特性实现对转换电路供电的控制,当电源出现异常时,切断输入电源,对后级转换电路及器件起到保护作用。
CN 2016518 UCN 2016518 UCN 2016520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连接于机车的蓄电池,输出电压至负载,该负载可以是DC-DC转换器,包括控制端stb,该控制端stb在电路异常时为低电平信号,电路正常时为高电平信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连接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与负载之间;三极管Q2,连接于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之间,其集电极连接于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发射极连接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基极连接于所述控制端stb;
电阻R1,连接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与所述控制端stb之间;电阻R2,连接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电阻R4,连接于所述控制端stb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为P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于所述负载,漏极连接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压管ZD1,与所述电阻R2并联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管ZD1的正极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其负极连接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R3,连接于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的栅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容C1,连接于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的源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C1为极性电容,其正极连接于所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的源极,其负极连接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
9.一种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任一项所述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
2
CN 2016518 UCN 2016520 U
说 明 书
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及其装置
1/3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0002] 目前,机车的电源保护电路为以下两种:如附图2所示,在输入电源正线上串入继电器k1-b,当电源出现异常情况下,通过控制电路得到一低电平信号到控制端stb使电感线圈无电流,继电器k1-b将断开,使负载无输入电压,保护元器件,因此,继电器k1-b的控制部分正常的工作电压一般在9-16V之间,当输入电压在9V以下时,就需要增加一个高级设置来为继电器k1-b供电。这样就会增加成本和PCB布板的空间;[0003] 如附图3所示,在电源的负线上使用Mos管做开关控制,当电源出现异常情况下,通过控制电路得到一低电平信号到控制端stb使三极管Q1截止,使负载无输入电压,保护元器件,因此,一般情况下电源输入的地线是和大地连接在一起的,而供电的系统也是和大地连接在一起的,这样把负线切断,并不能保证系统无电压。【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及装置,利用Mos管的开关特性实现对转换电路供电的控制,当电源出现异常时,切断输入电源,对后级转换电路及器件起到保护作用。
[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连接于机车的蓄电池,输出电压至负载,该负载可以是DC-DC转换器,包括控制端stb,该控制端stb在电路异常时为低电平信号,电路正常时为高电平信号,还包括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与负载之间;三极管Q2,连接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与蓄电池的负极之间,其集电极连接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发射极连接于蓄电池的负极,基极连接于控制端stb;电阻R1,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与控制端stb之间;电阻R2,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电阻R4,连接于控制端stb与蓄电池的负极之间。[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稳压管ZD1,与电阻R2并联于蓄电池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电阻R3,连接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的栅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电容C1,连接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Q1的源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之间。。
[000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保护装置,包括该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
[0010]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及其装置,利用Mos管的开关特性实现对转换电路供电的控制,当电源出现异常时,切断输入电源,对后级转换电路及器
3
CN 2016518 UCN 2016520 U
说 明 书
2/3页
件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的电路图;[0012]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一种保护电路的电路图;[0013] 图3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另一种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的电路图。该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连接于机车的蓄电池,输出电压至负载,该负载可以是DC-DC转换器,包括控制端stb,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管(Mos管)Q1,三极管Q2,电阻R1,电阻R2与电阻R4。
[0016] 该控制端stb在电路异常时为低电平信号,电路正常时为高电平信号。Mos管Q1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与负载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Mos管01为P沟道Mos管,其源极连接于负载,漏极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
[0017] 三极管Q2连接于Mos管Q1与蓄电池的负极之间,其集电极连接于Mos管Q1,发射极连接于蓄电池的负极,基极连接于控制端stb。电阻R1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与控制端stb之间。电阻R2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电阻R4连接于控制端stb与蓄电池的负极之间。[0018]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稳压管ZD1、电阻R3与电容C1。稳压管ZD1与电阻R2并联于蓄电池的正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该稳压ZD1的正极连接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该稳压ZD1的负极连接于蓄电池的正极。电阻R3连接于Mos管Q1的栅极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电容C1连接于Mos管Q1的源极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之间。该电容C1为极性电容,其正极连接于Mos管01的源极,其负极连接于三极管02的发射极。[0019]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利用Mos管Q1在输入过压、欠压或者输出过流、过压、短路等异常情况下,控制端stb产生一个低电平信号,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Vbe被拉低。三极管Q2工作于截止状态,Mos管Q1的栅极电压约等于蓄电池的正极所输入的电压,Mos管Q2断开,负载部分没有输入电压,保护了负载。[0020] 在正常工作时,控制端stb产生一个高电平信号。蓄电池所输入的电压通过电阻R1和电阻R4进行分压,当三极管Q2基极电压Vbe约为0.6V时,三极管Q2饱和导通。在稳压管ZD1工作之前,Mos管Q1上的栅极电压为电阻R2的电压。当稳压管ZD1击穿后,Mos管Q1上的栅极电压为稳压管ZD1的电压,稳压管ZD1为Mos管Q1栅极与源极之间的保护器件。
[0021]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装置,包括该切断直流输入电源的保护电路。
[0022]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大电流整流电路及其装置,采用小电流整流桥并联方式,设计简单,降低了成本,解决了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需要增加一个高级设置来为继电器k1-b供电的问题;还解决了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中保护元器件进行保护的问题。
4
CN 2016518 UCN 2016520 U[0023]
说 明 书
3/3页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5
CN 2016518 UCN 2016520 U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图2
6
CN 2016518 UCN 2016520 U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