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孤独之旅》
学习目标:
(1) 曹文轩有关常识和本文写作背景(A.了解) (2) 积累文中生字词(B.识记,C.理解)
(3) 体会小说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作用,理 解“孤独之旅”的深刻含义。 (4) 理解成长是美好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的道理,学会正 确地对待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背景资料 本课题目是编者加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家原来家境富裕(因他祖上和父亲一直经营杂货铺),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外的芦苇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凹地(āo)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é) 给予(jǐ yù)
学习过程: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
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 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用文中词语回答) 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P73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P76 坚强。
3、通过对杜小康心理活动的分析,请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旋”有什么含义? A失学离校,离别母亲的痛苦与寂寞。
B离开村庄,远离人群,失去人文环境的痛苦与折磨。 C对空阔未知的自然环境的恐惧。 D对前途未知的迷茫和恐惧。 4、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边读边划,说出作用。(温馨提示: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主要体现在对芦荡、风雨和鸭群的描写上。)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烘托人物心情②渲染气氛③推动情节发展 5、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答案参考: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6、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拓展迁移 抒写孤独----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的大树
12、《心声》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及疑难处,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在最欣赏的句段旁做上批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3、注意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4、认真研读课文及导学案,完成,规范书写。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2、相关资料----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 自主学习:1.给加线字注音 棱角分明( )斩钉截铁( )契诃夫( ) 发颤( ) 精神恍惚( )窸窸窣窣( )纸捻子( ) 嘟嘟囔囔( )抽噎( )发窘( )妒忌( ) 2.用线条将下列词语与正确的义项搭配起来。 (1)恍惚 ①感到为难,不知所措。 (2)抽噎 ②肢体弯曲。 (3)蜷伏 ③一吸一顿地哭泣。 (4)发窘 ④精神不集中。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李京京,主要情节是以时间为序发展的,诉说了(教室里)——(树林里)——( 教室窗边)——(公开课上)等几个场景中发生的故事,主要情节依次是(公开课前,想读课文,遭拒)——(回家路上,偷读课文,忆往事)——(次日放学,听读课文,遭嘲讽)——(公开课上,终读课文,感人心)。
(2)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情节线索是李京京的家庭遭遇,他的家庭境遇使他很容易与《万卡》中的小主人公产生共鸣,这也是他极力要朗读《万卡》)的原因。这次要的情节线索是推动主要情节发展的动力。两者存在逻辑层次上的因果关系。 2、作者借这篇文章是要表达什么心声呢? 公正平等对待差生。 合作探究:
1、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呢?他们有那些相同的经历? (凡卡的命运和李京京非常相似,使他产生情感共鸣,才萌生出了朗读课文的强烈愿望。)(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①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 ②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
③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
④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
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
沉郁、倔强、认真、善良自强、满怀真诚。
5、《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心理变化:满意高兴→慌乱紧张→感动懊悔。 她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一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袭的缺点,搞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生,忽视一般学生。不过,她果断处事,勇于改正错误,仍不失为一名好教师。)
6、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拓展提升】
1、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参考: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的心声。) 2、填空。
《万卡》作者是( 契诃夫 ),( 俄 )国人,他的作品有( 《套中人》 )、(《变色龙》)(写出2篇即可)等。
总结与反思:小组交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