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4期 2010年7月 文章编号:1007—5399(2010)04—0017—02 邮 政研 究 VOI 26 No 4 Studies on Posts July.2010 关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思考 文忠长。吴文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黔东南州分行,贵州 凯里 556000) 摘一要:文章分析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发展的模式,指出邮储银行信贷准入门槛过高、产品单 和还款期限短暂等制约因素,使邮储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面l临巨大挑战,提出了促进邮储银行小额 信贷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农户;商户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B 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 1.2.3小额贷款利息收入进一步提高 2009年9月,小额贷款实收利息57 685万元,结计利 息为59 300万元。2009年累计实收利息为419 10o万元, 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党和赋 予的支持“三农”和服务个体工商户的重任。据此,邮储银 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小额信贷产品模式。 1.1 小额信贷的产品模式 累计结计利息为426 040万元。邮储银行小额信贷收人取得 前所未有的突破。 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面临的挑战 邮储银行小额信贷是面向农户和商户的贷款产品,其模 式如下:(1)农户联保贷款:3到5名农户组成一个联保小 组,无需其他担保,就可以向邮储银行申请贷款。每个农户 虽然邮储银行推出的无抵押小额信贷受到广大百姓的热 烈欢迎,但由于它的信贷准入门槛过高、产品单一和还款期 限过短等因素,导致邮储银行信贷业务面临巨大挑战。 2.1 高准入门槛与大力发展信贷业务的矛盾 的最高贷款额暂为5万元;(2)农户保证贷款:需有1至2 位(人数依贷款金额而定)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人做贷 款担保人,每个农户最高贷款额暂为5万元;(3)商户联保 贷款:3名持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主组成 一高准入门槛是严重制约邮储银行大力发展信贷业务的根 源。目前邮储银行信贷业务不但品种少、产品单一,只有针 对农户、商户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和房产抵押的商务贷款,而 且准入门槛较高,不仅要求具有大规模的经营场所和很强的 个联保小组,无需其他担保,每个商户的最高贷款额暂为 1O万元(部分地区为2O万元);(4)商户保证贷款:需有1 至2位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人做贷款担保人,就可以向 邮储银行申请贷款,每个商户的最高贷款额暂为1O万元 (部分地区为2O万元)。 还款能力,还要求2名单位或事业单位的正式员工做担 保。这种高准入门槛使大力发展信贷业务变的非常困难。 2.2信贷员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与拓展信贷业务的矛盾 小额信贷的还款方式主要采取一次还本付息、等额本息 还款和一年内还清的办法。 1_2 小额信贷业务的成效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于2007年,信贷业务资历浅, 很多业务尚未完全开展。信贷员的数量严重不足,一些县局 的信贷员平均只有2个,要全面开展信贷业务困难重重。信 贷员的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偏低、服务态度较 差、缺乏必要的营销策略和经营手段。因此,要抢占市场, 1.2.1小额信贷业务成效显著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6o.77 万笔,982.95亿元,贷款结余113.90万笔,520.90亿元。 9月份,全行共发放小额贷款19.15万笔,】14.62亿元,月 发放额创历史新高;日均放款3.82亿元,日发放额最高为 拓展信贷业务更是难上加难。 2.3 大力宣传与服务质量不同步的矛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成立至今,广告宣传力度较到位, 但邮储银行的硬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信贷业务和储蓄业务 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邮储银行投入大量广告吸 引客户前来办理业务,但由于服务质量跟不上,影响了邮储 银行的社会形象,造成宣传效果适得其反。因此,要正确处 5.82亿元;还款创历史最高,达63.75亿元;9月份净增 5o.88亿元。上述业务均创2009年最高水平。 1.2.2小额贷款业务区域进一步扩大 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国312个二级分行、1986个 一理广告宣传力度与服务质量不同步的矛盾,为客户提供高 效、优质的服务,树立“吸引得进来,留得住客户”的服务 经营理念。 2.4 一年短期还款与客户经营淡季的矛盾 级支行的3113个二级支行开办了小额贷款业务,其中 1994个支行分布在县和农村地区;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很多县级以下支行也陆续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业务 在全国占据先机,市场占有率在所有银行中跃居首位。 小额信贷有明确的一年还款期限。如果贷款1万元,平 第4期 邮政研究 第26卷 均每月连本带息需还904元;贷款1O万元,每月需还款9 过3 ,信贷员便被停岗,那么在当前邮储银行信贷员本来 040元。高强度的还款方式对很多信贷客户造成很大压力, 就很紧缺的情况下,更难以发展好。因此,应该正确处理信 特别是经营出现淡季的客户更难承受重负。比如做木材生 贷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适度放宽信贷风险标准。 意,如果有几个月木材市场价位不好,客户肯定不愿售出木 3.6提高信贷员业务素质,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 材。若要强行卖出木材还款,客户很可能会走向破产。显 为了提高邮储银行信贷员的业务素质,邮储银行可从以 然,邮储银行的还款方式忽视了“以客户为中心”,在一定 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其他商业银行引进信贷业务能手;二 程度上会遭受高逾期率频发和业务难以发展的困境。 一 是加大邮储银行原有信贷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信贷员工业务 3促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对策 素质的教育,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引进或培训 等方式不断提高信贷员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加强信贷员队伍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者生存,庸者淘汰。为了 建设。 求得生存和发展,笔者提出促进邮储银行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3.7树立以高服务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信贷战略 的对策。 理念 3.1 加强邮储银行信贷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是当今企业在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邮储银行服务质量的关键,同 激烈市场竞争中一贯追求的经营战略。服务质量是第一生命 时也是树立邮储银行良好社会形象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邮储 线,邮储银行要全面加强信贷服务质量管理,建立信贷服务 银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质量保证体系,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每 因此,要加强邮储银行信贷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符合现代市 位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和业务操作技能。要求信贷员 场的一流的信贷基础设施,营造宽敞、明亮、舒适的办公环 树立全面服务质量意识,诚心诚意为信贷客户服务。应以信 境迎接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贷客户“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和实惠不实惠”作为评判邮储 3.2进一步开放邮储银行信贷准入门槛,拓展信贷业务市 银行服务质量的标准,力争做到建立、健全以高服务质量求 场 生存,以高信誉度求发展的信贷服务宗旨。 由于邮储银行信贷准入门槛过高,开放力度不够,导致 3.8 思想、开拓创新,创建包容意见的机制 许多有潜力的信贷客户被排斥在外。虽然邮储银行借鉴了 要创建包容意见的机制和渠道,鼓励邮储银行员工 “无抵押,穷人可以贷款”的乡村银行理念,提出无抵押小 思想、开拓创新,太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的智 额信贷,受到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但由于信贷准入门槛 慧得到充分发挥,让急切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方 过高,并未取得较大突破。因此,要思想、实事求是, 向、不同地域反映出来,为管理层做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中 积极推进信贷改革,大胆放宽信贷准入门槛。开发大量 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又快又好发展。 “贷得出,还得起”的信贷客户,不断拓展信贷业务市场。 3.3设计“一至三年”可供客户任选还款期限的小额信贷 参 考 文 献 产品 一年的小额信贷还款方式,使邮储银行不但没有发展好 1 范香梅,彭建刚.国际小额信贷模式运作机制比较研究.国 业务,还出现高逾期率频发和信贷员停岗的尴尬局面,严重 际经贸探索,2007,6 制约了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从“客户利益”出 2 曹辛欣.小额信贷的利率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5 发,可设计“一至三年”供客户任选还款期限的信贷产品, 3王晓颖.社会排斥视角下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困境.现代经 给予信贷客户充分的还款空间和时间,开发大批“贷得出, 济探讨,2007,6 还得起”的信贷客户。 4 张改清,陈凯.小额信贷的小组联保机制博弈分析.技术经 3.4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积极推进商务贷款 济,2003,5 5卢艳茹.浅谈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农村小额信贷.企业家天 之所以说邮储银行是老百姓的银行,是因为邮储银行是 地,2007,7 党和指定的支持三农和服务个体工商户建设的银行。邮 6 田径,王晓东.揭密小额信贷——利率篇(一).西南金融, 储银行自成立到现在,仅短短两年时间,信贷业务就取得了 2007,6 卓有成效的发展。因此,要继续夯实邮储银行取得的成就, 7周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商场现 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商务贷款,拓展市场 代化,2007,19 占有率,发展邮储银行的高端客户,降低邮储银行的逾期 8赵磊.穷人银行的中国预热.中国新闻周刊,2007,16 率。 3.5正确处理信贷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收稿日期:2010—02 25 信贷风险和业务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它们既相互依 作者简介:文忠长(1982~),男,贵州丹寨人,主要从事公共 存,又不断发生冲突。目前邮储银行规定逾期率不得超过 研究;吴文才(198O~),男。贵州黎平人,主要从事公共经济 3 ,如果超标,信贷员就会被暂时停岗催贷。如果一旦超 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