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岳阳楼记
课题 课时分配 教 学 目 标 岳阳楼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重点〕 2.理解并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难点〕 3.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范仲淹〔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作者公〞,苏州吴县〔现在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工简介 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优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本文选自《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21年版〕。《岳阳楼记》课 前 写作预 背景 习 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而恃才傲物,被权贵忌妒,贬谪到岳州做太守。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奉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读准字音 淫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ɡ〕 ...潜形〔qián〕 岸芷〔zhǐ〕 汀兰〔tīnɡ〕 ...皓月〔hào〕 宠辱偕忘〔xié〕 心旷神怡〔yí〕 ...浩浩汤汤〔shānɡ〕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谪守巴陵郡:谪,贬官。守,指做州郡的太守,这里袭用前代的称.呼。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迁客骚人: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来也称诗人为“骚人〞。 重点淫雨:连绵不断的雨。 形:隐没。 实词 山岳潜.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昏暗。 .沙鸥翔集:停息。 .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宠,荣耀;偕,一起。 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通假字 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 .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古今异义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看〕 .至假设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致,风景〕 .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那今义:丈夫〕 .沙鸥翔集〔古义:停息今义:泛指聚集〕 .或 而或长烟一空〔副词,有时候〕 . 或异二者之为〔副词,或许,也许〕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副词,因为〕 .一词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看〕 .也〔名词,景色〕 多义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极 此乐何极〔动词,穷尽〕 . 南极潇湘〔动词,尽〕 .那么 然那么何时而乐耶〔连词,那么〕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 ..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连词,就〕 ..百废具兴〔形容词做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词类活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做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做名词,贤明之人〕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做名词,指心理活动〕 .判断句: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文言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句式 赋〞〕 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了主语“滕子京〞〕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新课导入 比方,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更是成为了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新课展【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开 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 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在语气语调的处理上:第一段,用表达性的平和的语调朗读;第二段,要把景象广阔浩渺、变化万千的气势读出来;第三段,画面阴冷,感情悲伤,朗读时语调要消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第四段,画面晴朗,感情喜悦,朗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第五段,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共六段,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局部〔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这局部〕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局部〔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全文的核心〕 第四局部〔6〕:点明作“记〞的时间。 【精读课文,文本探究】 1.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用文中的话答复〕说明了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旷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那么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第三段画面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竭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4.第四段的画面描写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竭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比照,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6.“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8.“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9.“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0.本文采用了记叙、写景、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说说文章是怎样将这几种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先简略表达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上所见自然景色,触景而生情,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接着写“迁客骚人〞所触之景不同情亦不同,一悲一喜。这里的景写得很出色,但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写“迁客骚人〞的“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否认“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响彻云霄的口号。 【合作讨论,古为今用】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在当今时代,这一思想观点有着怎样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开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那么,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诵读课文,把握主旨】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剪裁得体,突出中心。 写作方法运用 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言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对于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而中心突出。 2.比照反衬,骈散结合。 文章第三、四两段,写景一暗一明,比照鲜明。如从天气状况看,一边是淫雨霏霏、阴风怒号,一边是春和景明;写迁客骚人的反响,一悲一喜:悲那么“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喜那么“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这些比照描写正好反衬出了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突显了文章的主旨。从句式上看,本文多用骈句、排比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间或穿插散句,又使文章摇曳多姿。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以《我的悲喜》为题,口述写作思路。注意说清楚会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要突出的中心是什么。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方法指导:
如何分析文言文语段中蕴含的情感
文言文往往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以此来打动读者,更好地表现主旨。如《岳阳楼记》一文中,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明丽春色,突出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分析文段中蕴含的人物情感,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主要考查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通常
对于文言文课文,理解文章字词句意还是首位。为了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句,我还是使用一贯的方法:多读,多思考。 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了文言文根底知识的夯实,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特色的理解等方面,也都做到了启发引导。 考查题型有:1.找出表达作者某种情感的句子;2.试分析语段中蕴含着人物怎样的情感。
此类题的答题技巧是:
1.在疏通文意、反复阅读的根底上,找出语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 2.根据语境,体会关键句丰富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再联系相关的背景资料,结合作品主旨,体会语段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素材积累:
岳阳楼名联
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垒,何时能消?
——欧阳修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王褒生
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揽太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
——易实甫
风物正凄然,望渺渺潇湘,万水千山皆赴我;江湖常,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
——杨度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想象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理解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一、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方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请你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明确:她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明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明确: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分析女娲形象、探究写作手法
1.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神性——神通广阔女娲
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2.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第十五自然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阔。 3.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风俗通》里的两那么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方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明确: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兴旺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释这个问题了,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会有神话故事存在吗?这种想象表达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目标导学三:主旨探究,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版的“人类的起源〞呢? 生甲: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中描述阿热和阿味两位大神造人时说:“称八钱白泥,称九钱黄泥,白泥做女人,黄泥做男人……〞然后向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活了。
生乙:罗马神话中以泥土和泉水捏出人类的是普罗米修斯,他还从各种动物中摄取善和恶,放在人的胸腔里。
生丙:日耳曼神话认为人类是植物变的,它说天神欧丁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优美,于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
三、板书设计
四、 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中的简短文章《风俗通》)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答复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做点评。
可取之处 缺乏之处 2.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