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Z 玎 0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摘单培凤 要: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显现出许多问题,从个人、学校、 社会、国家四个层面论述了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对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及的实现所具有 的重要意义,以期提高人们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责任可以说是无 处不在,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就必 互联系, “这种共生性使人与人之间 互相提出要求或认同某种社会规范, 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可以强 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其责任能 力,从思想上调动大学生提升自身素 须承担责任,我们所受的很多教育也 是教人负责任地去行动。只有敢于承 担责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由此便规定了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 发展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由此可见责 任是协调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 质,健全其社会人格,培养大学生积 极的生活态度、高度的社会主人翁精 神以及与人为善的高贵品质,促进大 学生成才。 二、从学校层面上。增强了学校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值。责任与责任意识是两个息息相关 的概念。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责任的 认同和接受,是一种自觉、自律的约 范,是人的本质所赋予人的根本,也 就是说没有了人和人类社会也就无所 谓责任了。正如马克思所云: “作为 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 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束力量,是责任实现的内在机制。责 任意识是责任的前提,对人的行为具 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责任意识的强弱 影响着行为的践履,是一种内化了的 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知、情、意、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 折期和一个快速发展期,中国社会的 经济发展和民主生活产生着日益深刻 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对大学生思维和 行为方式造成深刻的影响,大学生道 德建设出现许多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 体,他们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 行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责任意识培养一直是强化责任意 识的途径和基础,所以,古今中外都 价值观尚未定型,很容易受社会影响, 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市场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 难点,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研究的重点。 加强责任意识培养,有助于增强学校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前苏联 将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问 题的核心。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形成 经济的本质强调竞争,在竞争的压力 下,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 本位转移,在此背景下,许多大学生 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崇尚自我价 值的实现,忽视了集体责任、社会责 任,导致责任意识的淡薄,责任能力 的缺乏,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感是 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让人们的思 想和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 发展的要求。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 群体,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未 来。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在思 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显现出来 许多问题,特别是责任意识严重缺失, 要求我们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主体, 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 “培养一种 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 手段。”大学生如果具有较高的社会责 任意识,就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的内容与引导。 不值得信赖的,是不能托以大事的, 更不足以立身。这种自身上的缺陷, 最终使大学生个人发展受到。因 此,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对 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使 大学生意识到责任教育在道德建设中 的重要地位由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决定。 养大学生责任感,并最终内化为其责 任品质,最终使大学生成为既有责任 心又有责任能力的一代。 一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判断一个国家的实力,要看其 综合国力,判断一个人的实力,要看 个人和社会的责任关系广泛存在,人 作为社会的成员,时刻受到社会的制 约和影响,所以,责任可以看成是社 会对人类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是社会 中最具希望的群体,理应走在最前列。 深刻意识到责任教育的重要性。 、从个人层面上。有助于大学 其综合素质。如今,是否具备强烈的 责任意识已经是综合素质考量的一个 重要标准,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 花费心思考察被选者的责任意识、责 任能力,将其作为选人的重要参考。 生个体成长发展 责任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 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任何人都 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他人和环境相 河南农业2014年第12期(下) 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要 德建设工程,着力点应放在提高公民 是实现的一支强大的有生力量, 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 教育和形势教育,使责任教育形 成一个更为开放、灵活、实效的体系, 保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顺利推进,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 识国家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 的道德素质上,而大学生是践行的重 点人群,是社会的未来,关系到国家 根本。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贯彻 为而奋斗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 主题,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加 快了的实现步伐。 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坚定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 公民道德建设,在大学生中倡导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可以在社会层面 上对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起到很大的推 动作用。 “走中国道路”的信心。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坚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 任。激发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 责任感,从而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 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崛 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 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要 引导其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于自身能够 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在于社会 中的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对他人能施以爱心,对工作能兢兢业 业,对社会能予以回报,不断增强对 自己、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 三、从社会层面上,对公民道德 建设工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 起,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 现代公民的首要素质。因此,在社会 价值冲突日渐突出的当下,公民社会 责任意识的培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 重要。社会责任渗透于公民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社会公民时时刻 刻都面临着社会责任的考验和挑战。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重论述了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公民道德 建设的主要内容中,我们能看到两个 大字,即“责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工程,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确分 析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新形势,适合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状况做出的 一个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党的十八 大报告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进公 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 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 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 讲正气、愿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 尚。”并且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 程”做出了具体部署。 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从社 会层面上,能对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起 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推进公民道 河南农业2014年第12期(下)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养大 学生社会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强 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当然也要保护大 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马克思曾经指 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 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一名言深刻指 出利益关系在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所 占的地位,人们之所以建立一系列伦 理规范并信奉遵守,就是因为人们相 信如此行为能够带给人们更好的生存 与发展。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 生也曾指出: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 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 也是道德责任得以存在,社会意识得 以前进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所以,在 大学生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 最大限度保障他们的合理诉求,保证 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四、从国家层面上。坚定了中国 梦的实现步伐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 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 族的“文庙宗祠”,*同志向世界 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 大的梦。”2013年3月17日,中国新任 国家*在十二届全国一 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发 表自己的就任宣言。*同志再次 畅谈“”——“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就是要实现国家富 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 梦,最主要是人的因素,必须 凝聚中国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才会实现。如果缺乏高度责任 感的公民,就会遥不可及。当 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起,只有国家发展了,我们才有自己 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自己期望的梦 想。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在大学 生中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文明源远 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中国的精 神力量,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 现,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为祖 国发展增添正能量。 实现的过程,也是大学生 全面发展的过程。由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社会关系的不断 发展,而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必 然导致责任不断拓展,因为责任产生 于人的社会关系,即人的全面发展必 然包含着责任的拓展,责任是社会个 体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个体价值实践 的必然途径。责任不仅仅是外在的约 束,更是一种行为的内在动力,责任 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 生只有具备对自身责任的明确认识和 正确把握,才有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 可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 强,只要每个大学生都拿出实干的精 神和劲头,立足本职,勇于承担责任, 干好自己的事情,的实现步伐 一定会更加坚定。 参考文献: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E京:人民出 版社,1979. [2】王兆林.学会负责与学校责任教育再探fJ】. 中国教育学刊,2003(4). (责任编辑冯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