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值是数据,以一种有意义、有用的方式处理的数据就是信息D
327.在文件系统中不容易做到数据共享,而在数据库系统中容易做到数据共享D
328.在文件管理阶段,文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数据库管理阶段,文件之间是相互的 C
329.数据库系统的基础是数据模型D
330.数据结构描述的是系统的静态特征D
331.E-R模型直接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与计算机系统无关,充分反映用户的需求,用户容易理解D
332.有了外模式/模式映像,可以保证数据和应用程序之间的物理性C
333.层次数据模型可以很好地表示多对多联系C
334.一个关系模型由若干个关系模式所组成D
335.在一个关系模型中,不同关系模型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公共属性来实现的D
336.描述数据库物理结构的模型称为逻辑模型C
337.外模式DDL用来描述数据库的总体逻辑结构C
338.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
339.DBMS只提供数据定义语句, 不提供数据操纵语句供用户使用C
340.数据库系统的各类人员的数据视图都是相同的C
341.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值D
342.在关系数据模型中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用一张二维表格来表示D
343.在关系数据模型中,实体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指针实现的C
344.同一个关系模型中可以出现值完全相同的两个元组C
345.在一个关系中,不同的列可以对应同一个域,但必须具有不同的列号D
346.外键一定是同名属性,且不同关系中的同名属性也一定是外键C
347.主码是一种候选码,主码中的属性个数没有D
348.在关系理论中称为“元组”的概念,在关系数据库中称为记录D
349.关系中任何一列的属性值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可取自不同域中的数据C
350.一个关系中不可能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元组是由实体完整性规则确定的。C
351.一个关系中可能有多个主属性,有些主属性可以取空值,有些主属性不能取空值。C
352.有两个关系R、S,都含有A属性,关系R中的属性A是主码,关系S中属性A是外码,那么关系R、S中属性A的域可以不同。C
353.建立一个关系时,将年龄属性值在18~25之间。这种约束属于参照完整性约束。C
354.投影操作是对关系表进行水平方向的分割。C
355.设一个学生关系为S(学号,姓名),课程关系为C(课程号,课程名),选课关系为X(学号,课程号,成绩),求出所有选课的学生信息(学号,姓名)的运算表达式为X与S的自然连接。C
356.自然连接要求两个关系中进行比较的分量必须是相同的属性组。D
357.给定关系R(X,Y)和S(Y,Z),R和S作除运算时要求R中的属性Y和S众的属性Y必须具有相同的域。D
358.关系的选择运算是从行的角度进行的运算。D
359.函数依赖具有遗传性。
360.在一个关系R中,若存在:学号→系号,系号→系主任,则学号不能够函数决定系主任。 C
361.一个关系若存在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则必然会造成数据冗余,但插入、删除和修改操作能够正常进行。C
362.在一个关系R中,若X→Y,并且X的任何真子集都不能函数决定Y,则称X→Y为部分函数依赖。C
363.对于函数依赖A1A2……AnB1B2……Bm,如果B中至少有一个属性不在A中,则称该依赖为完全非平凡的。C
3.如果AB,则AB。D
365.如果一个关系模式R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的基本数据项,则这个关系属于第一范式。D
366.若一个关系的一些非主属性可能部分依赖于候选码。则称该关系达到了第二范式。C
367.若一个关系的任何非主属性都不部分依赖和传递依赖于任何候选码,则该关系还没有达到第三范式。C
368.属于第一范式的关系模式必然属于第二范式,属于第三范式的关系模式必然属于第二范式。C
369.3NF比BCNF的更多。C
370.BCNF的关系模式中不再出现插入和删除异常。D
371.采用规范的方法,将一个关系模式分解为2NF或3NF,只能保证无损连接,不能保持函数依赖关系。C
372.需求说明书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是开发单位与用户单位共同协商达成的文档。D
373.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模式时,只要设计好全局模式,不需要进行各个模式的设计。C
374.物理设计可以于数据管理系统。C
375.概念设计也可以贯彻概念单一化原则,即一个实体中的所有属性都是直接用来描述码的。D
376.对于较复杂的系统,概念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根据系统的各个局部应用画出各自对应的局部E-R图,然后再进行综合和整体设计,画出整体E-R图。D
377.由概念设计进入逻辑设计时,原来的实体不需要转换成对应的基本表或视图。C
378.由概念设计进入逻辑设计时,原来的1:1或1:n联系通常需要被转换为对应的基本表。C
379.由概念设计进入逻辑设计时,原来的多对多联系通常都需要转换成对应的基本表。D
32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