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来源:叨叨游戏网
·178·广东化工www.gdchem.com2019年第20期第46卷总第406期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新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药物分析是我国高等教育制药工程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文从药物分析的性质与任务出发,结合药物分析内容繁杂,覆盖面广的特点,从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网络资源三方面对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药物分析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药物分析理论课堂的讲授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药物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65(2019)20-0178-02贾若凌

TheInnovationandDiscussioninCurriculumTeachingofPharmaceutical

Analysis

JiaRuoling(Collegeof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XinxiangUniversity,Xinxiang453003,China)Abstract:PharmaceuticalanalysisisaprofessionalcorecoursesetupinChina'shighereducation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Basedonthenatureandtaskofpharmaceuticalanalysis,combinedwithitscharacteristicsofcomplicatedcontentandwidecoverage,thispaperdiscussedtheteachingreformofpharmaceuticalanalysisfromthreeaspects: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teachingmethodsandnetworkresources,inordertoimprov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andensurethequalityofteachinginthiscurriculum.Italsoprovidessomeadviceandreferencefortheoreticalteachingandstudents'self-learninginpharmaceuticalanalysis.Keywords:pharmaceuticalanalysis;teachingmethods;teachingeffect药物分析是研究药物质量规律、发展药物质量控制发展的可科学,是运用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类、计算机等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明确的药物及其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的学科[1],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药物分析是在学生已学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药物分析课程内容繁杂、覆盖面广,要学好药物分析并非易事,要教好药物分析也需下功夫。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已然成为药物分析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药物分析的课程性质和任务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分析和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药物从研发到上市经历了靶点与药物的发现、临床前药物开发研究、临床药物开发研究和药物注册审批、批准上市再评价等环节[2]。在靶点与药物发现阶段,需要对火星药物单体、原料药、创新药物的结构分析鉴定,为新药的发现提供计数保障。在临床研究阶段,需要对药物进行体内样品分析研究与测定,揭示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物特征和机制,保证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和合理。在药物审批上市阶段,需要对药物进行质量分析、有关物质研究、稳定性研究,确保药物的质量合理与可控。因此药物分析贯穿药物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药物,有药物的地方就离不开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各个学科关系密切。从药物分析内容上来看,包括药物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以及含量测定,均以药物的结构出发,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药物分析的方法[3]

。比如药物的含量测定,药典中采用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原料药选择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的容量分析法,制剂的分析倾向于仪器分析的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紫外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分析的方法也从原来的单一技术发展到了联用技术、自动化技术,从常量分析到超微量分析,从小样本到高通量,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的分析。2药物分析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人际交往活动,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多媒体、教材、文字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的沟通。人际关机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沟通效果的好坏。学生们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进而喜欢上一门课程,不仅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也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9-08-20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SJGLX4)完成相关的作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考研的方向也会围绕这门课程进行展开。因为喜欢教师,所以这门课学的更好,教师也更喜欢学生,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相反,因为不喜欢某一个教师进而讨厌一门课程,最终形成放弃学习的恶性循环中[4]。因此,要想提高质量,必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更应该与学生产生情感联接,让学生对教师从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认同,成为学生的偶像,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2.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2.2.1案例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典型案例,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课程内容的原理。就药物分析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国内外典型的医药事故,从药品的生产到临床使用等环节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都可作为典型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来[5-6]。例如在讲述凯式定氮法时,我们可以从“三氯氰胺奶粉事件”引入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中讨论,有机化合物中氮的含量是如何测定的呢?具体的原理和步骤又是怎么样的呢?通过这个事件是不是氮的含量越高,蛋白质的含量就越高呢?最后引导学生来总结该方法的优缺点。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分析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作为药物分析工作者,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要选择分析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全面考虑,保证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2.2.2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是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答疑解惑,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例如在讲授异烟肼中特殊杂质游离肼的检查时,让学生五个人为一组,课前通过学习通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3-5个查阅相关文献、视频,然后完成学习通中的在线测试,掌握游离肼杂质检查的原理以及杂质含量的计算方法,同时完成杂质检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对每一组的方案指出问题,有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最后全体进行总结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课下自学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从“被动的学”到“主动的学”的学习过程的转变。2.2.3比较分析教学法在药物分析个论的讲授中,药物的结构是课堂内容的出发点,贾若凌(1984-),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向。2019年第20期第46卷总第406期广东化工www.gdchem.com·179·药物的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了鉴别试验的方法,药物的结构也决定了药物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特殊杂质,以及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来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因此,每种药物的结构不同决定了我们分析方法的差异。例如芳酸及其酯类药物中水杨酸类和苯甲酸类药物,这两类药物中都有苯环,并且在苯环上都有一个羧基,但是由于水杨酸类药物在羧基的邻位有一个酚羟基的取代,因此水杨酸类药物的酸性比苯甲酸类药物的酸性要强。我们在选择含量测定方法的时候,可以用酸碱滴定法对水杨酸类药物进行含量测定。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比药物的结构,掌握药物不同的理化性质、鉴别试验的方法、杂质检查以及含量测定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的学习思维。2.3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2.3.1视频学习随着微课、慕课的诞生,给药物分析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紧跟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微课、慕课等视频资源具有目标明确、短小精炼、主题突出、设计精美等优点[8],学生可以反应进行观看,有的放矢的理解教学中的终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了课下自主学习的资源。教师可以自己制作微课、慕课,亦可给学生提高优质的微课、慕课资源的网站,通过这种方式,结合理论课堂的讲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药物分析的积极性,提高了药物分析的教学质量。2.3.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创新教学方式之一,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具有扩充教学信息量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中有难度的知识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9]。如以永定滴定法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的给学生展示永停滴定液的装置,在电流回路中串联一个灵敏的检流计,(上接第188页)培养目标:随着学校的转型提升,结合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毕业要求: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突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方法,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构建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关联矩阵。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培养模式调整为3+1模式,即在校内进行3年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实习)技能训练,在企业或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1年工程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调整为“四大教育平台课程模块”。“四大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课程模块”包括通识必修课程模块、通识选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课内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调整中,突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原则,进一步增加了实践环节和选修课程比例,尤其是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学时学分有了大幅提高。2.3搭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实行“校企行政四方联动,学产研用立体推进”的“4+4”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一步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将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高度融合,通过工程中心、通过观察指针的变化就可以精确的判断滴定的终点。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药物分析中原理、装置等难于理解的知识,使学习的过程变得轻轻愉悦,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陈宝生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全面提升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尽管药物分析知识点繁多,内容复杂、难学难教,但只要我们用心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能让药物分析的教学变得轻松越快起来,将药物分析打课堂打造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参考文献

[1]张振秋,马宁.药物分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3.[2]乔友备,吴红,杨铁虹,等.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和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2:114-115.[3]丘琴,甄汉深.《药物分析学》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8,7:156-157.[4]刘卡静.提高教育质量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做起[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7-99.[5]景恒翠,孟夏.中职《药物分析》课程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104.[6]朱丹,陈滕,徐锋,等.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8,45(15):237,233.[7]廖禹东,郭忠.基于翻转课堂药物分析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J].业,2018(34):86-87.[8]欧阳卉.药物分析微课的制作与应用[J].职业,2017(15):37-38.[9]姬申丽.浅谈多媒体教学[J].考试周刊,2019(5):22.(本文文献格式:贾若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广东化工,2019,46(20):178-179)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搭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2.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外引内培工作,深化校企合作,鼓励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工程实践,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培训,同时积极从企业一线引进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3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增专业,很多高校都处在探索阶段,新工科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持续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张凤英.“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9(6).[2]谢海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7(14):160-161.[3]黄志高,林应斌,等.“一体两创三应用”新能源工科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7):72-76.[4]杨世关,李继红,等.国内外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6):58-61.[5]戴彬婷.“新工科”理念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03):118-120.(本文文献格式:崔秋娜.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9,46(20):1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