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的功效和作用、禁忌
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虚、补血,止虚汗之功效。 一般人群都能食用 。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
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 糯米的功效与作用: 1、补中益气:
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泻、调理消化和吸收的作用。对脾胃虚弱,产后多汗,产后痢疾,术后虚弱,体虚造成的盗汗,血虚,头晕眼花,有滋补,改善的作用。
肺气不足,常常自汗,食用糯米,有收汗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用糯米和小麦麸同炒,研成细未,每次服9克, 用米汤送服,能治疗自汗不止。
熬制黄芪糯米粥,更有良好的补气收汗功效。取蜜炙黄芪30克,加水煮沸后 20 分钟,除去药渣, 放入糯米30克,煮到米烂熟。吃时再加适量白糖。
2、补充营养,促进消化和脂肪代谢,补充热量,恢复体力,促进食欲。
糯米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钙、铁、磷等。其中磷元素可协助淀粉与脂肪代谢,提供热量,恢复体力;丰富的B族维生素可以促进食欲、改善神经系统。
3、舒缓情绪,改善神经系统,缓解抑郁,改善失眠。
4、糯米含有大量的钙质,经常食用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和坚固牙齿,适合需要补骨健齿的人食用。
5、补肾:糯米富含钙、镁和磷等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是一种温补壮强的食物,能益气补肾。
6、预防乏力:糯米富含人体所需多种营养元素,而且性质温和,能很好的滋补身体从而预防身体乏力症状的出现。
7、健脾补血:糯米味甘性温,能健脾养胃和益气补血,对防治脾
胃虚寒和食欲不佳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气血不足,头昏眼花,倦怠乏力,则宜食用参杞红枣粥。取 党参30克,加水煮沸后20分钟,除去药渣,加入红枣30克、拘杞15克、糯米50克,煮至米烂熟,吃时再加适量白糖。
女性在月经的时候很容易气血不足。这个时候就很需要一些滋补的食物来补充气血了。而糯米就是很好的补充气血的食物。在女生经期的时候煮一些糯米粥,放些枸杞,红枣效果更好。
8、缓解妊娠期症状:孕妇适当的多吃糯米制品,能有效缓解孕期出现的腹部坠胀的症状。
9、缓解尿频:糯米的收涩作用明显,祖国医学认为,糯米有收涩、止汗等功效。适合有尿频、经常出虚汗的人。
10、补脾暖胃
糯米性甘平,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故古语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大便稀溏,也宜使用糯米作为食疗,与山药配用效果更好。
取糯米500克,用水浸泡一夜,沥干,放入锅中用小火炒熟,磨成细粉备用。用山药30克煎成汤羹,在沸滚之际,加入糯米粉 30克,伴入砂糖和少许胡椒粉,每日清晨食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把它的功效归纳为四种:一是温脾胃,二 是止腹泻,三是缩小便,四是收自汗。
《本草经疏论》说: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的谷物。
脾胃受到补养,就能发挥温化谷物、吸收水液的功能,大便也就不会稀清,温能养气,正气旺盛,身体也就温暖。所以脾肺虚寒的人最宜食用糯米。
【功效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解毒。主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疮;痔疮。
【药理作用】
①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董)。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分。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三因方》梅花汤)
②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未,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纲目》)
③治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熟,磨筛,人怀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人砂糖二匙,胡椒未少许,以极滚汤调食,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刘长春经验方》)
④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力未,每服一匙,汤下,三服。(《经验良方》)
⑤治虚劳不足:糯米人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纲目》)
⑥治腰痛:糯米一、二升。炒极热,盛长袋中,缚于痛处,细研八角茵香三钱,以盐酒随时服之。(《摄生众妙方治妊娠胎动,腹痛;或下黄赤汁:糯米一·分,黄舍一两(钝),笃劳一两(挫)。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
⑧治小儿头上生疮及肥疳疮:糯米饭烧灰,人轻粉,清油调敷。(《普济方》)
【古籍记载】
1.《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2.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引自《证类本草》) 3.《食疗本草》:“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即止。”
4.《本草拾遗》:“主消渴。”
5.《四声本草》:“主痔疾,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 6.《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芫菁毒。” 7.《日用本草》:“补中益气,实肠。” 8.《本草元命苞》:“止鼻衄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入丸、散;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纲目》: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药性】甘,温。归牌、胃、肺经 1.《别录》:“味苦。”
2.《千金方》:“味苦,温,无毒。 3.《本草拾遗》:“性微寒。”
4.《云南中草药》:“消肿止痛,接骨。治骨折。” 5.《日华子》:“凉。”
6.《湖北中草药志》:“活血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血瘀 7.《绍兴本草》:“味甘,瘟(通“温”) 8.《日用本草》:“味苦温;甘,平。” 9.《本草元命苞》:“味甘,性寒。” 10.《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
【宜忌】湿热痰火及脾滞者禁服,小儿不宜多食. 1.《食疗本草》:“使人多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
2.《本草拾遗》:“妊身与杂肉食之,不利子。久食之令人身软,缓人筋也。”
3.《四声本草》:“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 4.《食性本草》:“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不可合酒共食,醉难醒。”
5.《日用本草》:“多食发热。”
6.《纲目》:“糯性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脾肺虚寒冠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7.《本草省常》:“同鸡肉食,生蛔虫,小儿不宜食。”
【适宜和禁忌】 适宜:
妊娠腹坠、肺结核、神经衰弱、病后产后、体虚自汗、盗汗、多汗、血虚头晕眼花、脾虚腹泻之人食用。
糯米具有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非常适合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以及肺结核、神经衰弱、病后产后之人食用。
禁忌:
糖尿病、肥胖症、肾病、高血脂人群等
1、糯米所含淀粉为支链淀粉,在肠胃中难以消化水解,如果患有胃炎、十二指肠炎等消化道炎症者,应该少食。
2、糯米粘性强,不易消化,老人、小孩或病人也宜慎用。 3、凡湿热痰火偏盛之人忌食。
4、发热、咳嗽痰黄、黄疸、腹胀之人忌食。 5、糖尿病患者不食或少食。
6、另外由于糯米极柔黏,难以消化,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7、体重过重、慢性病如肾脏病、高血压的人要适可而止。 8、糯米尽量不要与苹果一起吃,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9、糯米不要与连子一起吃,会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 10、糯米也不要同鸡肉、鸡翅和鸡胸脯肉等一起吃,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11、糯米食品宜加热后食用。
12、宜煮稀薄粥服食,不仅营养滋补,且易消化吸收,养胃气。
【母婴宜忌】 孕妇可以食用。
糯米里面含有丰富的钙、镁、磷的微量元素,对孕妇和胎儿都有利。而且糯米属于温性的食物,有健脾止泻、益气心的功效,尤其适合怀孕中期脾气虚弱、身体疲倦无力、睡眠不好的女性朋友食用。
婴幼儿不宜食用。
一般情况下,1岁以下的宝宝是不建议食用糯米或者是糯米食品的,这是由于糯米难于消化,宝宝食用后,有可能会黏在食道,从而引起呼吸不畅。
【食疗】 1、百合糯米豆浆
润肺止咳、静心安神、消除烦渴。 2、糯米红豆黑枣粥 美白、补血。 3、乌梅糯米粥 敛肺止咳、开胃安蛔。 4、糯米大枣粥
适合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身体虚弱、神经衰弱。 5、桂花南瓜糯米粥
清香淡甜、软绵适口,且具有养胃润肺、益气补虚的功效。 6、红枣糯米粥
大枣、糯米同煮,再放入适量白糖。
有健脾胃、益气血、利湿止泻、生津止渴之功效,对于食欲不振、慢性肠炎、高血压的人更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