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诗派意象艺术的现代化追求
这篇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华中师范大学的王泽龙分析九叶诗派中的意象来总结其意象艺术的现代化追求。简单来讲,就是九叶诗派的形成其宗旨与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现代化追求,就是让人思考,而不再是以往的诗歌一样的一味抒情或言志。
归根结底,九叶诗派就其他诗派而言,它的最大的区别是加入了作者对于当下社会,或者未来的思考。以现代化的意象表达其中心思想,这就是卞之琳、冯至、穆旦等诗人的改革成果。九叶诗派意象艺术的现代化追求同样也影响了后面诗歌的发展,在中国诗歌悠久的波涛里,有着九叶诗派这股不息的水流。九叶派诗作为现代主义诗潮的一脉, 在意象探索上继承了卞之琳、冯至开创的智性化诗风, 同时在现代主义诗歌意象的广度性开拓与深度性的掘进中, 把诗歌意象的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七月派诗歌意象价值旨归突出表现为对民族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用诗承担着将人生和艺术综合交错起来的神圣任务。
作者的写作手法是首先分为三个方面来入手。第一方面是“意象的三棱镜现实性、象征性、玄学性的相互渗透”;第二方面是“深度的象征: 意象的感性强度与理性深度的凝合”;最后一个方面是“意象的联想: 意象思维的现代性特征”。
第一个方面:意象的三棱镜现实性、象征性、玄学性的相互渗透。作者先总结了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卞之琳和冯至,阐述他们在诗歌上的思想。进而比较过去的传统诗歌的特点与九叶诗派的特点区别。这种区别是价值上的区别,结果是前者走出了人生, 后者走出了艺术, 把它应有的将人生和艺术综合交错起来的神圣任务, 反倒搁置一边。根据历史的脉络,作者详细举例中西方诗歌的发展,例如提倡新诗转向对现代西方诗歌主潮 ( 即以里尔
克、艾略特、奥登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和英美现代主义 ) 的关注, 袁可嘉把这种诗歌的走向概括为新诗现代化的追求。而这种新诗现代化在诗歌艺术上则表现为一种高度综合的性质的诗学原则。作者同样对于九叶诗派进行了深刻的概括,如“他们关注现代日常生活, 意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现代气息, 突出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感受与生存体验, 特别是把眼光集中转向都市的人生, 并在现代城市生活的意象中突出表现诗人对都市生活与现代文明的理性审视。”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论点,穆旦的诗和袁可嘉的诗。通过分析两人诗中的现代化意象,得出一个结论:当历史的阳光通过人性的三棱镜而映现、凝定时, 艺术才有了真实的跃动的生命。九叶派诗歌的意象情感意蕴场中较少有理想幻灭的忧伤、人生无向的迷惘、个人心灵的哀戚和精神漂泊的孤独, 他们是站在旷野上感受风云的变化, 并且以血肉式的感受诉说他们思想的探索。他们的意象多表现为理性思索的沉静之美。
第二个方面:深度的象征“意象的感性强度与理性深度的凝合”。与上个表现方式不同,第二个方面作者开始即给出一个定义观点,九叶派诗人关于现实性的诗学观点, 是与象征性、 玄学性的诗学观互为一体的, 他们提倡的新诗现代化的三个纬度是互动的, 他们共同构成诗歌的张力场。作者在论证意象的感性强度与理性深度的凝合中举例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意象的象征化选择上, 告别了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意象的感性化象征传统, 沿着卞之琳、冯至的意象化方向, 进一步转向了以里尔克、艾略特、奥登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与英美现代主义意象的智性化象征道路。进而得出结论:明确提出:诗不再是激情,而是表现人生经验,并把诗是经验的传达代替热情的宣泄这一转变看作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诗的发展的一个标志。他分析了陈敬容的一首诗《律动》,由“水波的起伏, 雨声的断续, 远钟的悠扬”三个平行意象与灼热而温柔的心的跳动构成人与物关系之间的意象联系与对应;接着从感性意象进入心灵的体验后发现:“宇宙呼吸着,我呼吸着;一株草,一只蚂蚁也呼吸着”,进而诗思向理性升华:“律动永在着生命永在着,人与物同在律动着的生命之河中,生命只有在律动中才能获得永恒的意义。”紧接着,他深入到九叶诗人的创作中存在
的这种凝定的意象方式表现为两个方面:意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切的体贴,一种无痕迹的契合; 另一方面又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里的凝聚,事物皆备于我。依旧是用诗歌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种是里尔克式的把搜寻自己的内心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打成一片,由理智向外界物象凝聚而生发为沉潜的、深厚的、静止的雕像美, 这样一类比较内向的作者, 努力探索自己的内心, 而把思想感觉的波动借对于客观事物的精神的认识而得到表现。另一种是奥登式的外向性的诗人,习惯的方法是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 利用诗人的机智, 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 而诗人对处理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 而从不坦然裸露。这种奥登式的意象化客观呈现、隐藏主体自我、意象意蕴内敛, 多显示出一种活泼的、流动的、冷讽的意味。掌握了西方意象表达方式的中国诗人们,进行了中国式的创作。
第三个方面:意象思维的现代性特征。作者分析了九叶诗人用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形式来追求现代化的意象特征,表达情感。具体按照时间顺序以20世纪30年代派意象诗歌为基点向外延伸。袁可嘉在诗歌中写道的与穆旦的诗《春》:诗歌中的绿色的火焰是意象展开的基点, 接下的意象是围绕着这一突出的视觉意象向广处与深处的扩展:绿色的火焰渴望拥抱花朵 ! ! !花朵伸出来,反抗着土地 ! ! ! 春的暖风吹醒了你, 给你吹来烦恼或欢乐 ! ! !你掀开窗子, 看满园的欲望这一组春的意象关联, 不是平衍的对春的意象描写,而是由春而展开的意象的扩展, 春带给花朵生命的渴望,又催生了人的生命的欲望,满园的欲望就成了一切的自然生命欲望与宇宙生机的象征。接下的联想是春天里, 被永远迷惑着的青春的紧闭的肉体,就如绿色的火焰的摇曳,它渴望拥抱花朵,又如花朵反抗土地的压迫,渴望得到绿色火焰的拥抱一样,这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的生命欲望被点燃,却像那蓝天下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无处归依。最后,诗歌向终点突进,啊,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春天里,宇宙间一切的生命欲望被点燃,在痛苦中渴望着生命欲望的实现,渴望着新的诞生。就这样,把全诗的境界推进到了一个形而上的高度。在最后的时段,作者总结了九叶诗派意
象的现代化及其影响,这种流派的诞生决定着诗人们在智化的现代拥有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对于评价这篇文章而言,整个文章内容十分详实,引去诸多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的诗作为例证。例如穆旦的诗:“整个城市在早晨八点钟,摇摆着如同风雨摇过松林,他捞起一支笔或是电话机, 八小时躲开了阳光和泥土。线上我想要离开这普遍而无望的模仿, 这八小时的旋转和空虚的眼。我想要走。”这段诗歌中运用八小时的意象表达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中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的心灵感受。让人显而易见的理解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
我认为,作者还善于将有名诗人的话语转化为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然后为了自己观点服务。“穆旦认为:深刻的生活体会,不能总是用风花雪月这类形象来表现。这种现实性要求在主题上表现于对现实人生的紧密把握,深切体验,在媒剂上反映于日常语言及会话节奏,生活意象的采用。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严肃的历史时代,它要求一切属于这时代的严肃的声音, 当然艺术并不是历史,它不一定要叙述浮薄的事实,表现表象的生活,它只要求在更高的本质上表现一时代的精神风格。”;“袁可嘉说,这种意象的组织, 是从一个单纯的基点出发, 逐渐向深处, 广处, 远处推去, 相关的意象即是合乎想象逻辑的发展的意象一一展开清晨迎风醒来的瓣瓣荷花,每一个后来的意象不仅是前行意象的连续,而且是他们的加深和推远,是诗人向预期效果进一步的接近,读者的想象距离通过诗人笔下的暗示、联想以及本身的记忆感觉逐渐作有关的伸展, 而终于不自觉地浸透于一个具有特殊颜色、气味与节奏的氛围里。” 郑敏说, 穆旦的诗以写矛盾和压抑痛苦为主,充分地表达了他生命中感受到的磁力的撕裂。而穆旦诗中的生命体验, 主要呈现的是人自身灵肉中产生的一种不可克服的生命悲剧意识, 透露的是一种骚动不安的生命意识, 呈现的是灵肉搏斗中反省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深刻理性精神。这种利用名人话语来佐证自己观点的方法非常有说服力,无需解释便可以使读者理解其中心思想。
再有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善于概括总结,他对于九叶诗派的意象现代化有着个人独到的见解并把见解用简练和准确深刻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其中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这种诗的扩展的功用,增加了诗底戏剧性,扩大并复杂了人类的感觉能力,客观的联系物吸收了一切可能的相关的感觉方式,平行或甚至相反的情绪都可融在一起, 充分表现现代人细致复杂的思想感觉。九叶派诗歌的另一种意象思维方式,则是核心意象的凝结式思维,它从远趋近,从圆周向核心,从氛围的迷漫求意境的焦点。它是题旨的加深, 诗境的扩展, 诗的体验的强化, 是一种更具审美表现力的意象化策略。九叶派诗歌意象化探索中也有玄思性的失当, 智性过度造成意象过于晦涩的毛病; 在意象的感性与智性融合中, 不少诗明显地有着智性支配感性, 挤压感性, 从而削弱诗的生命感染力的缺陷。智性化诗只能是诗化的智性, 不然就会失去诗美而成为哲学的箴言。九叶诗派在后期的戏剧化追求中, 叙事成分加重与现实性的强化,使意象的象征化、智性化色彩减弱,艺术性也呈下滑趋势。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形象写照与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将意象层层展开, 步步推延, 把诗导向预期的效果, 让意象蕴涵在推移与转折中飞跃升华。九叶诗人的这种意象展开形式差不多成了九叶派诗歌从感性向智性凝聚的一种较典型的诗思方式。
完成这份作业之后感触颇深,既见识到了科研工作者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也领略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种蚍蜉撼大树的感觉,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