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悲苦中的希望
——论《灿烂千阳》中的两个女性形象
□ 干琳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私生女玛丽亚姆的童年在她十五岁的生日那天一去不返。母亲自杀,父亲逼她成为人妇。然而战争的悲剧并没有带给阿富汗的女性新的曙光,十八年后的莱拉失去父母与恋人,亦嫁给了玛丽亚姆的丈夫。在暗无天日的暴力阴影下,两人像母女般相依为命,忍受着失落,怀抱着希望。
【关键词】《灿烂千阳》;女性形象;战争;希望玛丽亚姆的出生就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 她在不知道“哈拉米”——私生子——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就已被众人异样的眼光淹没。然而天真的她对父亲的渴望超过了一切,却不想自己短暂的离开也逼死了母亲。父亲仿佛陌路,毫无选择的她在绝望中走进了拉希德的世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潜藏着互相交织的悲苦与忍耐,她与同病相怜的莱拉从水火不容到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的深情也最终孕育出了希望。
一、玛丽亚姆
玛丽亚姆是一个私生女,正是这个不合法的身份让她和她的母亲娜娜在冷言冷语中默默地生活了十年。泥屋中长大的玛丽亚姆尤其渴望每周四父亲的探望。“她的头发飘扬着,脸上散发着兴奋的光芒,天空在她身后。”这是一个女儿对父爱的憧憬,是一个孩子最本能的渴望。在她离开娜娜不告而别的瞬间,那条在大风中摇晃的细绳宣告着不幸的降临。扎里勒没有反抗他妻子的安排,因为在他心里自始至终便没有承认过玛丽亚姆女儿的身份。这个不幸的孩子需要面临的是被迫嫁给了大自己将近三十岁的丈夫,并且任何挣扎都将成为徒劳。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女性被禁止受教育、工作以及一切自力更生的活动,他们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男人生儿子。“婚姻并不能给玛丽亚姆带来新生活的希望,丈夫拉希德是个粗暴、自私、冷血的大男子主义者。他要求玛丽亚姆穿上令人窒息的布卡,严格遵守教对妇女的约束。”当玛丽亚姆幻想着能和丈夫休戚与共,平安度日的时候,她一次次的流产预示出的无法生育的事实再次把她推到了濒临绝望的边缘。忍受着家庭暴力的玛丽亚姆完全找不到希望的出口,她畏缩的在拉希德暴力的魔爪中,战战兢兢。
“玛丽亚姆一生所遇非人,多年来心如死灰,讵料却在这个小小的生灵上找到了人世间的真情。”是莱拉女儿阿兹莎的诞生给几乎绝望的玛丽亚姆带来了活下去的理由。阿兹莎高兴的嘀咕声、深埋的脸蛋、摇晃的小手都会让她眼睛充满泪水,心飘然飞翔。“玛丽亚姆生硬地抱着她摇晃,嘴唇上挂着既迷惑又感激的微笑。”这是她从未碰到的如此需要她的人。
是阿兹莎唤醒了她悲苦中的希望,向她证明了人世间仍有真情的存在。在与莱拉共事一夫的日子里,她们两个从水火不容到相濡以沫,是真情扭转了一切。莱拉坦诚的诉说打开了玛丽亚姆紧锁的心扉,两人的心从此连在一起。
但玛丽亚姆或许永远都不会想到,她能有举起铁锹并砸向自己丈夫的勇气。是的,是真情给予了她勇气——她第一次决定了自己生活的轨迹:她杀死了自己的丈夫,挽救了莱拉的生命;她为阿兹莎的幸福让自己的双手沾上了鲜血,却也同时夺走了察尔迈伊的亲生父亲;她为自己几十年来所受的屈辱画上了句号,但也将自己推向了死亡的入口……
玛丽亚姆是懦弱的,是无助的,她在千百个不愿意中选择顺从;暗无天日的暴打中想过逃走;在无法煎熬的屈辱中可以忍耐,在没有穷尽的苦难生活里寻找希望……她是一个爱与不爱的矛盾体,却也是绝望与希望的创造者。“扎里勒的‘自我’为了维护他所处阶级权威牺牲了玛丽亚姆自由生存的权利,抹杀她的话语权”,可她却选择在幸福即将到来的时候选择了退出,拥有用自己生命的付出去换取别人幸福的博大胸襟。这样的对比是何等的讽刺!玛丽亚姆是无私的,是伟大的。她战胜了死亡的恐惧,在悲苦中创造了希望。
二、莱拉
1979年,莱拉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相比玛丽亚姆,莱拉是幸运的。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有着一些近乎完美的回忆。“温柔、博学的知识分子父亲对莱拉的关心是莱拉的心灵依靠。除了父亲之外,青梅竹马的塔里克也是她一生的挚爱。”但是她出生的年代注定了她这一生都脱离不了战争的纠缠。当前线传来两个哥哥战死的消息时,母亲崩溃了。莱拉不得不挑起了家庭的责任。在炮齐鸣声中,塔里克一家逃离了阿富汗。莱拉纵
然有千万个不舍,但是她选择了自己的父母。然而,命运就是这样无情。眼看莱拉的幸福近在咫尺——曾坚定不移的母亲也同意离开,导弹却让莱拉从此失去了父母。伤重的她以这样一种悲惨方式走进了拉希德的生活。
拉希德——这个伪善的男人,将当初哄骗玛丽亚姆的温柔招数再次天衣无缝的展露了。为了得到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孩,他不惜伪造了塔里克身亡的噩耗。而这时的莱拉却无奈的发现她已有了塔里克的延续。为了给这个未出生的孩子以生存的保障,她在千千万万的不愿中嫁给了拉希德,也开始了与玛丽亚姆共事一夫的的日子。
然而阿富汗的战火并没有平息的态势。一场场接踵而来的毁灭性的战争,一股股蠢蠢欲动的的统治势力,随之而来的便是昼夜不间断的爆炸的巨响和横尸遍野的道路……就是在这种担心受怕中,莱拉生下了她的女儿——阿兹莎。但是拉希德却并没有给这个新生命任何的笑脸和爱护,甚至残忍的将她送进恤孤院,当然也包括她的母亲。因为阿兹莎只是个女孩。尽管莱拉不久之后为他生了个男孩,拉希德的重心也从未转移到这个将青春年华献给了自己的女人。
但是,莱拉也是幸运的。一场深夜的畅谈让两个原本反目成仇的女人从此并肩作战。她们共享与孩子相处的天伦之乐;她们一起反抗拉希德的暴打;她们在万念俱灰是互相鼓励,在动荡不安中探寻希望。尽管计划周密的逃跑仍然失败,声嘶力竭的反抗只能换来更凶残的折磨,但是莱拉还是赢了。她得到了玛丽亚姆的理解,更获得了母亲般不离不弃的守候。
多年的谎言总有揭穿的一天。当看见塔里克站在她面前的瞬间,莱拉已不知道自己应该激动还是失落。她在为自己当年无奈的背叛深深自责的时候,却不曾想到这样的行为将给她带来灭顶之灾。当拉希德从天真的儿子口中得知塔里克的到来时,莱拉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当玛丽亚姆打死施暴的拉希德并承担杀人罪名直至最后遭到的处决,莱拉又经历一次人生最为悲痛的离别。几年来相濡以沫的情感,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恩情,她都偿还不了了。
莱拉终究没有让我们失望。她和塔里克最终在黑暗中孕育出了新的希望。她来到玛丽亚姆从小生活的泥屋,发现了扎里勒忏悔的遗书。而她,也用余生在恤孤院托起了更多新生的太阳。
莱拉的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福的。她拥有过父母的谆谆教诲,享受过爱人的真情缠绵;在苦难的日子里,她有玛丽亚姆母亲般的守候;在谎言揭穿的刹那,她又得到了爱人的理解。她虽也是残酷年代罪恶制度下的牺牲品,但莱拉仍然以她的宽容、善良、忍耐与坚守回报了自己的爱人、玛丽亚姆乃至整个社会。这也是她作为一个弱者女性所散发的耀眼的光辉。
“喀布尔的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是两位女主人公玛丽亚姆和莱拉对故乡的思念,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更是她们在一生坎坷后的真情诉说。在战火不断地年代,她们像普通妇女一样屈从过,畏缩过,但她们追求自由和真情的信念却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面对战火,她们无从反抗;但面对人生的低谷,她们携手向前。她们是女性的代表,是悲情中希望的太阳!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1] 张 玲. 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析《灿烂千阳》[Z].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作者简介】
干琳琳(1992—),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