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教育改革对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与文化并重,他们是不可分割的。外语的教学任务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把跨文化知识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认同感、包容性、敏感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障碍及对策研究,其中包括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语言与文化及其关系;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概念。通过对吉林省梨树市第一中学的75名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并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关于跨文化障碍方面的误区。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笔者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机教学从策略。
第一,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包括:语言能力目标、思维能力目标、行为能力目标和社会性发展能力目标。
第二,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坚实以母语为基础比较文化差异、渗透跨文化知识和丰能够富第二课堂、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Abstract
I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creasing and to the perso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are aslo increasing.The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puts forward a new demand to the Eglish in middle school.Lauguage and culture are very important, they are not spli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ask requires u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deep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people.Penetrate the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into the foreigh language teaching.Make students have a good knowledge, inclusiveness, sensitivity when they are facing different cultures.And enhanc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t’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mnic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is paper mainly disscuss the strategic reaserch on the intercultural barriers in middle school Eglish teaching, including theories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uguage and culture, the conception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and competence. Writer conducted questionaires which was given to 75 students from No.1 Middle School Lishu City, Jilin Provi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problems of current students’ intercultural learning and teachers’ intercultural teaching, and make analysis on them. Introduc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tercultural barriers.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aire analysis, writer proposed the objective to highlight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some strategies in Eglish teaching.
First, fos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bjectives include: the goal of language skills, thinking skill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pacity.
Second, fos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eaching strategies:
II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optimiz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nstructing a good intercultural teaching environment, insisting on the foundation of mother tongue and make comparis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penetrating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enrich
Extracurriculum
Teaching, multi-channel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tercultural barrier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Eglish teaching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引言 ............................................................................................................................................................................................................ 1 一.语言与文化 ........................................................................................................................................................................................ 2
(一)文化的定义 ............................................................................................................................................................................ 2 (二)语言的定义 ............................................................................................................................................................................ 3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 4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6
(一)跨文化交际 ............................................................................................................................................................................ 6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 .................................................................................................................................................................... 7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 9 三、调查报告研究 .................................................................................................................................................................................. 10
(一)当前中学生在学习外语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 10 (二)跨文化障碍的研究与分析 .................................................................................................................................................. 12
1.认识上的误区 ....................................................................................................................................................................... 13 2.刻板印象 ............................................................................................................................................................................... 13 3.民族中心主义 ....................................................................................................................................................................... 14 (三)中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 15
1.对跨文化知识和英语教学的认识不够明确 .................................................................................................................... 15 2.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缺少基本的了解 ............................................................................................................... 16 3.对待和接纳英语文化现象的态度有失轻重 ....................................................................................................................... 16 4.缺少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 17 (四)中学外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 17
1.增强对跨文化知识的积累,积极地推介英语国家的社会基本规范知识 ....................................................................... 17 2.对文化良好的心态和客观的态度 ....................................................................................................................................... 18 3.教学相长,共同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19
四、培养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目标 .............................................................................................................................................. 19
(一)语言能力目标 ...................................................................................................................................................................... 20 (二)思维能力目标 ...................................................................................................................................................................... 20 (三)行为能力目标 ...................................................................................................................................................................... 21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目标 .......................................................................................................................................................... 22
III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 ...................................................................................................................................... 22
(一)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 .......................................................................................................................... 22
1.创新教材建设改革,突出跨文化交际内涵 ....................................................................................................................... 22 2.创新课堂设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 22 3.创新改革评估体系,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元评价 ................................................................................................... 23 (二)构建中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 23
1.充分利用现有的书本、英语学习报、网络等资源 ........................................................................................................... 23 2.开展各种竞赛类活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 24 3.开展多种文化实践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力 ............................................................................................... 24 (三)坚实母语基础,比较文化差异,渗透跨文化知识 .......................................................................................................... 24 (四)丰富第二课堂,多渠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25
1.巩固课内知识,拓宽课内文化知识面 ............................................................................................................................... 25 2.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 26
六、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27
IV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世界观,是文化和价值体系的载体,是身份的象征。我们学习英语这门世界通用语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好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这也是英语的重要与独特之处。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文化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对于国际交往中的外语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语言习惯,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当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人们总是想当然的以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想习惯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跨文化障碍,导致交际失败。
“跨文化”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过去近30年的英语教学中,主要集中精力放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从20世纪90年代跨文化交际的输入才真正开始投放在中学英语教育中。我国的英语教育目标已经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应用型的交际能力,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家新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并强调的除语言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之外的文化意识。可见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通过教材这一个点能够看到西方文化知识,无论是基本的社会规范知识、风土人情,能够对西方国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一个面。与此同时,学生会有意识的把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相对比,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时,接受异域文化的熏陶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英语,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就跨文化交际障碍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前中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方面的问题,及其教师对有关跨文化知识方面的态度和现状,并对跨文化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策略。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在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方面和教师自身跨文化素质的提高等教学方面起到点滴的帮助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中学英语教学。
1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语言与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问题,关于文化的讨论众说纷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文化本身的含蓄面很广,不着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见解。从古到今,延续时间很长但是至今也没有什么结论。跨文化交际,显而易见,肯定与文化有关,而且我们在从事研究或者学习跨文化时,不可避免地进行文化对比。如果对于文化理解的不同或出现偏差,对比时就不可能 准确,甚至在脑中里就会形成一种偏激的思想。因此在讨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文化到底是什么。
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在1871年发表了《原始文化》,在这本书中他给出了文化的定义,其历史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含范围之广,概括的最到位、最精辟的定义之一。他的著名定义是“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们可以注意到,他所强调的是意识形态方面(引自Edward Tylor,1871)。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A.L.Krober和Clyde Kluckhohn,他们在1952年推出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定义的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他们曾对1871年到1952年这80年之间所有有关西方文化的文化学的概念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回顾与评述,并对各种不同的定义做出评述,他们提出文化的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转自傅铿,1990:12)。虽然此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过于理性或抽象化,而且它出版在六十多年以前,但是它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辞海》给出文
2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的定义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而且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汉语中文化,其实是外来语的意译,我们的“文化”概念等于英语的culture和俄语的kultur。然而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又来自于拉丁语的cultura。拉丁语中cultura的原意为神明崇拜、土地耕作、动植物培养及精神修养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今,culture也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词,一个原因是这个词在欧洲多种语言的历史背景中,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另一个原因是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学者的学术背景不同,它的范畴也就不同(引自胡文仲,2002)。
文化的定义真是数不胜数,但是他们大都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分析出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的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它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一切,为群体所共享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具体事物也包括非具体的意识形态。例如,风土人情、宗教观念、知识、价值观、世界观、器具等,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文化是经过百年传承下来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随之而变化。
(二)语言的定义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种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世界观。人们用它表达文化、表达情感,它是价值体系的载体,也是身份的象征。文字、图画、交通警示灯、黄色预警、特殊符号、数学公式及面部表情、体态、手语等非语言交际工具都在交际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虽然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性,但是与语言相比只是辅助性的,语言依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文字是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它使语言由听力上的口头形式转化为视觉感知的书面形式,这就大大的拓宽了语言在交际中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道路,增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发挥。与语言相比,文字仍属于从属地位,是辅助性的。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而当今世界上有很多语
3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言是没有文字表现形式的。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重要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身势,服饰,时间的概念或空间的使用等等。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的交际范围是有限的,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持有的。例如,美国人在公路旁伸出拇指向过往的司机示意希望搭他们的车,而中国人不同。而有些体态语的表达形式是语言所不能及的,例如人们在行三拜九扣的大礼时语言是没有这么深层的含义的。
语言是思维工具也是交际工具,因为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是用脑想的并且进行思维,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它不能单独行动。没有思维活动,思想活动,那么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它们是相依为命的,各以对方的存在为生存的条件。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符号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它具有代替性、任意性和人为性。语言的符号性一般指词的语义为不外壳及其意义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缺少任何一部分,语音符号就是不存在的。语言的词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也就说明了它的任意性、人为性和代替性(引自胡文仲,2002)。例如交通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人为规定的,我们假设如果当初在制定这个规则时,把它们反过来红色代表可以通行,绿色代表禁止通行,那么如今的交通灯又是另一种解释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王希杰的观点来阐述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系统特征的处在不断的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的多层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王希杰,1994:3:9-15.)。”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依托。文化是人类生存式样的一个系统的集合,这个集合
4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里包含着由人类创造的不断传播着的符号系统所构成,其中主要是语言符号。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语言与文化的先驱者萨丕尔(Edward.Sapir)在《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或许多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Edward.Sapir,Language,P.221)。萨丕尔对他的学生-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有着很深的影响。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也就是说,通过语言的特征和使用可以了解一个种族的思维,生活的特点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沃尔夫接受并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语言的语言系统(即语法)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同时本身又影响思想的形成。它是了解个人心理活动的说明书和指南。沃尔夫认为语言习惯影响一个人对于问题的理解。但是,他不认为语特点言特征和民族文化有因果关系。
萨丕尔也曾在《语言学的科学地位》一书中指出:人类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区别不仅在
语言上,也包括对世界和环境的不同理解上,而且二者有着本质的联系。语言既可使我们的思想现实化,同时也构成了对我们思想的。人们既约定语言符号的共同意义,包含在语言中的共识和意义,又影响人们对现实的共同理解,为属于该语言世界的每一个人提供共同的思想指南。故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不仅具有不同文化,似乎在实际上经历着完全不同的现实。(转自王政挺,1998)。这就是著名的萨丕尔假设。事实上,一种语言象征着一种生活状态,也象征着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代表着一种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通常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语言不是自足体,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也就是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言是反映某个民族文化,某个群体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在汉语中,我们有“奶奶”与“外婆”之分,而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都用grandmother代替,如果一定要分清楚,paternal grandmother用来表示“奶奶” 和maternal grandmother用来表示“外婆”。例如,汉语里
5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有叔叔,大伯,舅舅,姨父,姑父;婶婶,大娘,舅妈,姑妈,姨妈,而在英语中就只用uncle 和aunt方可代替。由此看来我们汉语中亲属称谓的确是纷繁复杂,同时它也反映了汉族大家庭的现实,我们在学习这些语言形式的同时也了解了这些语言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族家庭结构这一文化。有些文化以实物来体现,例如,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这类看似与语言没有直接关系的产品,生产和使用这些实物的同时,必不可少的要与语言这门交际工具打交道。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当我们听到或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到李宁这个服装运动品牌,这就是企业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等这些文化即涉及文化又涉及习俗。比如食文化,它不仅与食材,器具,炊具等有关,而且与烹饪手法和季节有关。过年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八月节吃月饼等都是有讲究的。
语言是我们学习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的手段,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都不能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的发展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前提是语言的丰富,二者有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所以通常人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2002年)。跨文化交际在英语中是Intercult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作Cross-cult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人类的一项新的尝试。自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人类文明之日起,当一个族的人们遇到另一个族的人,或是某一个部落的人们遇到另一个部落的人,发现他们之间肯定存在着不同时,跨文化交际随之产生,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世界就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和融合状态,跨文化交际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跨文化包括国内交际和国际交际。国际交际是指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文化影响着人的交流行为,文化决定人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了人的饮食习惯、语言方式、非语言行为以及
6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他人的交流方式。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文化差异,当他们进行交流时会碰撞出怎样的“差异”之花,如何去交流如何去生活。国内交往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却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例如,在中国冬至日那天,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都是中国人却有不同的饮食习惯。
跨文化交际最早兴起于美国,由于美国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移家且它的热情开放性意味着国与国交往繁多,为了解决国际与国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跨文化交际学应运而生。许多学者把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uguage)看做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引自胡文仲,2002)。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与语言学的联系密切,体现在它的国情语言学方面,主要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背景和涉及交际的风俗习惯。日本的国情和文化理解教育理论,英国的跨文化语用学和文化典故理论,德国的语言教学文化。跨文化交际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传入我国,历史较短。而且初期重点是外语教学尤其是在大学阶段,着重探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人们开始意识到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所学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不能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纵观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大多都在语言教学方面,尤其是在外语教学现实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从80年代中叶开始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在我国的部分大学开始涉及,而且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方面的书籍也陆续出版,而且在专业的外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授予做了规定:例如《高等院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的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的进行语言交际(转自胡文仲,2009)。”至今为止,跨文化交际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不同的学者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不同。R.G.Hanvey 和Milton.J.Bennet 对跨文化交际意识
7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定义和分类提出不同的看法。Milton.J.Bennet(1998:33)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种对文化差异构成的现实结构的不断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并能够观察到发展的不同阶段。而R.G.Hanvey(1979:53)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所谓“移情”就是要设身处地体味别人的际遇;“文化融入”则是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转自李艾岭,2007:59)。我们大家应该对第一、二层次很熟悉也能感受到,第三个层次努力也应该能做到,但是第四个层次就有点可望而不可及了。
在Bradford.J.Hall的一书(Among cultures:The challenge of communication)中看到这样一个例子。马洛里(Mallory)是一个在日本执教四年的美国人。有一天,他回到办公室,看见桌子旁围了一大群老师,大家的声音里充满了差异和不满,原来他们在看一封是一名叫弗雷德(Fred Saberhagen)的加拿大籍英语教师写的求职信,内容是弗雷德列举了许多自认为能够胜任这一职位的理由,高中时他曾担任学生会,大学期间他一直积极担任学生会领导职务等等。马洛里认为这要是在美国本土就不会有那么多惊小怪了,而现在身边老师的反应他很不解。“他太骄傲”,“加拿大人不如美国人呢”,“太不谦虚了”,“太自以为是,我觉得他呆不长”,大家的评论中暗含着忧虑。马洛里的同事们解释说,弗雷德若要申请到这份工作,他必须展示自己的长处“推销自己”,没想到在不合适。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弗雷德在能力方面的“自吹自擂”给人一种过于自我的印象,很难实现团队精神,与日本公司的经营理念不符。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人们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没有设身处地为别人的境遇着想,从而引起了交流中的麻烦。
在外语教学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也给跨文化交际意识下了一个定义:指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际时,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调整
8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是可以培养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学者文秋芳先生把“交际能力”发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这种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背景这个大的温床上培植起来的。当我们谈到交际能力时就会想到西德的哈贝马斯(J.Habermas)和冯德里希(D.Wanderlich),和美国学者海姆斯(D.H.Hymes)。影响交际的因素有很多。海姆斯归纳成为一个首字母缩略词SPEAKING,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合);P代表Participants(参加者);E代表Ends(目的及结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和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语言、方言等);N代表Norms(各种情况下应遵守的规范);G代表Genres(体裁)(转自胡文仲.2003),由此可见,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应该是所有的参加者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具有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以及对谁说与怎样说、怎样做等能力。哈贝马斯认为,交际能力是语言的基本结构能够在现实情境中的运用,是语言知识与现实情景的结合。冯德里希则指出交际能力是个体在集体内具体进行的言语行为,着重强调交际能力必须体现其普通性,表示出这个集体实际上是从属于社会这个大集体,也就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交际。
这三位学者对交际能力与语言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是谈话得以进行的润滑剂。我们根据各派的见解总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a.语言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我们首先得会说这门语言,那就得从头学起,不论是词的结构以及标准的语音外貌特征还是语法知识,我们要把基础知识打牢。语言的功能听,说,读,写,我们在学语言时一直离不开这四个功能,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这四方面的能力,这是语言得以进行交接的基础。而因为发音不准还引出了很多笑话。在一次口语课上,一个同学回答完外教的问题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同学不明所以的站起来很严肃的看着同学们问“Why do you love me?”其实大家应该明白这位同学所说
9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laugh/lɑ:f/不过是因为发音不准而被听成love/lɅv/。这不是嘲笑而是英语作为非母语,我们学习英语时都需要注意和避免的。b.语境是在所处环境、场所选择相适应的话语,也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什么、与谁说、怎样说。笔者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在大二的暑假期间作为快餐店的服务员,有一个外国人来店里用餐,他觉得碰到一个会说英语的服务员很高兴,于是就多聊了一会儿,但是这时有客人进来,我得去服务其他客人“Sorry,I get to go”。汉语理解就是说“对不起,我得走了”,言下之意是我不得不去服务他人,不然老板就会生气。但是他居然回了一句“go where”。这时我才记起在类似这样的场合时应该说“Excuse me”。c.社会文化知识。海姆斯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我们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包括风俗习惯,宗教观念,文化礼仪,价值观念以及非语言行为等(引自Dell Hymes,1974)。
三、调查报告研究
(一)当前中学生在学习外语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调查目的:
对中学生跨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测试。主要是为了解中学生跨文化的现状,以及对跨文化理解掌握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及材料:
调查对象为吉林省四平市梨树一中高二年级某班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回收率100%。测试内容包括20道单项选择题,涉及政治文化知识(国旗、首都)、日常生活(称呼语、问候语、感谢、称赞)、社会文化(节假日、主要的文体活动)、物质文化(饮食)。
10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调查结果:
1.基本政治常识:
学生答题情况并不理想。75人中只有37人(43.3%)两题全部答对。可见学生对英语国家基本知识的了解不容乐观。第一题只有32%的学生知道澳大利亚的首都是堪培拉,有53.3%的人认为悉尼是澳大利亚的首府。第二题是有关美国国旗,如果学生了解美国有50个洲这个基本信息,那么这个题的正确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因为美国国旗上星星的颗数就代表着美国洲的个数,有73.3%的学生答对了,可见同学们对于这一认知的理解还是值得肯定的。
2.基础性的日常文化知识:
关于英语国家时间和个人隐私的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时间的态度尤其是在参加party时,对于这个时间的理解。在参加英语国家的宴会时,一般会晚一点去,这样给主人以准备的时间,自己也避免尴尬。只有16%的有这个时间观念。其他的差强人意。有关年龄,在西方属于个人隐私,在一般的社会交际中不会谈论这个话题,特别是对中老年女士或男士都是禁忌话题。因此,有57.3%违反了这一社会规约。
考察学生对称呼语的运用情况,以及社交的基本礼仪。第一题中,有53.3%的学生认为不可以直呼父母姓名,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应该尊老爱幼。在美国是可以直呼长辈名字的,显得亲切随意。第二题,94.7%的同学认为可以欣然接受对方的赞美,值得肯定。第三题中,45.3%的同学可以欣然接受他人的帮助,并以“Thank you!”正确作答。
3.基础性的社会文化知识:
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假日文化不太了解。第一题还可以有77.3%的人选择正确答案,英国的
11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标志性建筑是大本钟,这一点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二题则不然,只有37.3%的人选择正确答案。美国的日是7月4日,很多学生记混淆为7月14日。
4.社会物质文化常识:
西方国家对节日的食品很有研究,比如感恩节的食品是南瓜饼和火鸡。但是有74.7%的人把烤鸭当做火鸡了,忽略了南瓜饼这种食品。
结论: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对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差异没有概念。有的甚至没有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甚至是认为和我们根本没有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国际型国家”要求人们对外交往,也意味着我国的人才培养向着国际化目标,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提高人才的素养。我们花了十多年的经历来培养一个人才不仅是社会的需求,更是世界的需要,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努力的融入这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的需求。
在过去的近20年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在关键的中学阶段,对于跨文化的基本常识还是处在模糊状态,这对以后自身的素质提高、价值观的形成和在工作中的教授对象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跨文化障碍的研究与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有人认为跨文化知识是学好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而事实上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中也在逐渐的渗透和引导这一点。把跨文化的知识逐步的引进,传播到课堂上,让学生接受
12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吸收并融会贯通,不仅在书面上能力的提高,也在实际交际能力方面得心应手。在学习任何一门第二语言时,我们总会遇到跨文化障碍方面的问题。胡文仲老师把跨文化交际 碍分为三方面:认识上的误区、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
1.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各个国家所处地域不同,拥有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犯一个通病,就是以自己的立场去看待别人,认为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但是作为人应该没有太多的不同,而在发现对方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与自己预料的相差甚远,就会出现交际问题,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所以认识上的误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例如:迈克是位从弗吉尼亚来到长春教书的美国教师,一次一位学生在国庆假期旅游回来带给他当地的特产,很大一包的特产。同时迈克也将一个巧克力球献宝似的给了这位同学,并强调是父亲从美国寄来的。看到这一幕,同学的心理认为老师太吝啬了:一大包相对于一个巧克力球。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都会有这种想法。因为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人情关系,而来往之间的“礼”是价值相似的,然而这对师生之间的“礼”价值不对等让学生有了想法。
Craig Storti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1)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2)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引起文化冲突;3)感到愤怒、恐惧;4)决定退缩会去(引自Craig Storti)。
2.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队某一种人或某一种文化没有明确的接触,但是我们脑子里可能已经对它有一种印象。我们先不说国外,在国内例如:认为东北人豪放粗犷,江南女子温婉甜美、细腻,上海女人精明等等,这些都是些刻板印象,潜意识是这样认为的。
13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英语中用来描述刻板印象的是stereotype。刻板印象是对于某种事物、某些个人或某一种族群体的属性的一种概却念。这种属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对我们而言,这个刻板印象有些带有贬义色彩。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通常是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首先发现个别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集中他们的共同特点,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这个概念形成的过程时与刻板印象的形成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概括。因此刻板印象就会忽略其个体差异,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人们脑海中的这种固有的刻板印象往往会妨碍他们对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失去应有的敏感。刻板印象妨碍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模式,不利于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尽管我们认为这种根植在脑海中的印象会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当人们讨论文化差异时还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刻板印象,原因是在我们讨论文化差异时,就会总结、归纳、概括,而这些恰恰与刻板印象接近。我们会在一些相关跨文化方面的书籍中发现这样的论述:“法国人浪漫,英美人勇于发表个人意见,中国人守旧传统。”“也许世界很少有像日本人那样干什么事都喜欢拼命的民族。”在这里概括和刻板印象界限就不是十分清楚。
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环境是决定刻板印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家庭、学校、老师、传媒等多方面。刻板印象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心理学家对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做过追踪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各个国家的印象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战前战后明显不同。年前对日本人的印象是聪明、勤劳、进步、精明,而战后却是模仿力强、狡猾、极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背信弃义,很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对其评价肯定是负面的。由此可以看出刻板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去除脑海中的刻板印象,让自己去发现去发掘,去重新认识,这是了解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同时增强我们跨文化交际时的敏感性。
3.民族中心主义
14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语中用ethnocentrism来描述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就是用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另一民族的文化,包括言行举止,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交际方式,社会形态等等。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从小的方面讲,当一个人评价另一种事物时,这个人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是在观察另一种不同的文化事物时,下意识的以自己认为的是非为标准来做出判断。当今世界,多数情况下每个民族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虽然我们在积极的去克服它,但是每个人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条件下成长的。文化是人们的文明摇篮,是我们心灵的软件,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针,所以要完全的摆脱这种观念和看法是不可能的。
从各个国家的地图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各个国家出版的世界地图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都会把自己国家的地理位置放在中心。别国人看我们国家出版的地图就会感到生疏,因为他们习惯了把自己国家的地理位置放在中心。在历史教材中也比比皆是。我们看到的是血淋淋的事实和惨绝人寰的,而在侵占国方面却不这么认为,不然就不会有篡改历史了,都是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来看问题。我们可以对比时下的新闻媒体,各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选择和报道事件,虽然是同一事件但带来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民族中心主义无处不在。我们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关系比较密切,依赖程度大,这与西方国家是大大不同的。如果用我们的人际关系为标准去衡量西方人,就会发现西方人比较冷淡。同样,西方人会不适应我们的热情。由此看来,民族中心主义无时无刻不起着作用,但我们要适时的摆脱这种心态,客观的评价人与事。
(三)中学英语教师在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跨文化知识和英语教学的认识不够明确
在学校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及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教学的目的被认为是让孩子在中考或高考的关键时刻,以 高分的成绩冲破层层的阻碍成为佼佼者,进入名校。部分老师认为没有那样的
15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间去特意教学生们什么是跨文化,而把这些时间用于做题。只有在讲公开课时,老师讲课的形式才会被认为是我们所期待或所认为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有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情景,学生们在学习与快乐中度过。其实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和老师们已经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但是在中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利用过多的时间教授不是考试范围的内容被认为是浪费精力,学校需要升学率,而家长需要的是高分成绩。
2.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缺少基本的了解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其语言成长的沃土,英语的发展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地,英语的成长与它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但通过课堂的跟踪发现,在课堂上讲“山姆大叔”、“诺亚方舟”这些故事的由来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比如在中国我们称赞一个人“有谋略,聪明绝顶”时称他为诸葛亮,而美国人则不懂这个词,在他们的文化中用所罗门表示。典型的在课文Unit 2. Body language主要讲的是跨文化知识,但是教师只是根据课文做了一下解说,没有跳出课文给学生讲解一下除问候语外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如体态语、餐桌礼仪、物质文化等。
3.对待和接纳英语文化现象的态度有失轻重
对于教法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师表现出来的态度不定,具体表现在方面:第一,在看待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不客观。在教材或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或遇到的跨文化现象或为,有的老师对其无谓,认为那样的现象是属于外国的,没有解释的必要;有的老师妄加猜测其意思。第二,在接纳西方文化差异方面态度偏激。中学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不同,包括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中学英语教师对于这些文化差异表现出的态度不同。甚至对于这些异文化表现出不应有的成见,如对英美人士,问其姓名、年龄、工作、家庭。还有一些教师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表现出崇洋媚外的态度,认为只要是西方文化就是好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教师对英语文化的态度,影响学生东西文化差异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而且中学生正是价值观开始形成阶段,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
16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缺少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大纲要求,在外语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们普遍缺少可行方法和手段。第一教法单调刻板,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多采用以教师的输出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为客体的教学方式,很少比较开放的组织学生观察、自主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英语的形式和社会文化,只是通过教师的简单描述和讲解,学生理解的程度也是有限的。第二,对于教材中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现象,忽略东西方文化对比。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让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做对比,这样他们会有兴趣的去参与并对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有成就感,也加强了他们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对异国文化的认识。第三,对教材中的课文,老师通过简单讲解后,强调的是让学生熟读或背诵增强语感,这种模式教育下的学生,做题能力很强,分数很高,但是交际能力弱,不能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四)中学外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1.增强对跨文化知识的积累,积极地推介英语国家的社会基本规范知识
恰当得体的言谈举止以及各种非言语行为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我们在做到洗耳恭听的同时,也要做出相应的回应,要了解如何交谈,何时插话适合,以什么样的行为或话语结束话题,这都是必要的。社会学家认为,当某一个体的行为符合某一文化的社会规范时,首先这个个体就得到身份的认同,也就相当于他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我们英语教师来说,在授课的同时积极的向学生推介英语国家的基本社会规范准则是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基础所在。
第一,以《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教材,充分的理解教材中所表现的有关英语国家的基本社会规范,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增强对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7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础的几个方面如下:
①了解清楚英语中简单的称呼语、问候语以及告别语。例如王老师,称Mr Wang或Miss Wang,而不是teacher Wang。
②在面对别人的称赞或请求时作出恰当的反映。例如面对别人的称赞时,一般用“Thank you”来作答而不是“Just so so”或是“I don’t think it’s a good one”等。
③知道国际上比较重要的文娱活动或体育赛事。如英美国家的棒球或曲棍球,巴西的狂欢节等。
④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美国的感恩节最重要的食物是火鸡、南瓜饼等。
⑤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场所或标志性建筑。例如英国的大本钟,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白金汉宫、自由女神像等等。
第二,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选择的进行推介或导入,可以把重点放在英语国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风土人情、宗教礼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时间或空间观念、交谈方式、DIY精神等各方面的表达习惯。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质,更好的为学生搭建起文化的桥梁。
2.对文化良好的心态和客观的态度
客观的态度也就是不以主观思维评论差异文化的好与坏、贵与贱的一种相对主义态度,它要求我们用一种尊重的眼光去看待、感受,去接受并且容纳的方式处理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所谓文化相对主义态度,具体来说就是以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和谨慎等积极的文化心态对
18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待异文化。开放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条件;平等和尊重是和谐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基础;宽容是对文化差异给予理解和认同;客观意味着客服本民族主义对异民族文化存在的偏见,避免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谨慎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持认真、细致而周全的态度,而不是简单贸然地处理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转自李丽洁,2012)。”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对文化的态度,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使学生对开始接受跨文化时就有一个积极而乐观心态,再通过教师在授课时有意识的渗透,并且在一个轻松又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跨文化,感知跨文化,这是非常有利的。
3.教学相长,共同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应该清楚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跨文化知识,并针对具体的课文进行更广泛更深度的导入,挖掘更多的有关跨文化知识。教师要做到的是使自己在跨文化方面变得强大,不会使学生的理解受限,接受能力受限,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在教授学生词汇方面的知识时,不但要扩展他们更多的词条或短语,更要注重讲解他们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以及来龙去脉,这样他们会更加感兴趣。针对教材中介绍关于西方节日或非言语行为时,我们可以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开展一系列活动或者是利用情景教学,体验一下不同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他们的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空间距离都是有差别的,让学生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接受容纳它。
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不要为了教学上的一些课堂规则二遏止他们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我们教师所需要的。英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填补他们的好奇心,换一种方式帮助他们理解与学习,从而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英语不单是为了学习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如果没有文化做依托,它只是个躯壳,而且给人一种假象,一个英语口语很流利的人不一定会很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缺乏跨文化交际技能,即使英语口语再流利,也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四、培养中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目标
19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语言能力目标
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有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言策略能力。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时的向学生讲授语用知识,也就是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话,如何说,怎样说,并以语用学知识知道教学。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语言的运用,反映话语与语境的关系,因为许多句子和词语具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如英语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认为,人们说任何一句话时,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家塞尔(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讨的是婉转的表达方式。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教授格赖斯(H.P.Grice)的会话合作能力,格赖斯的基本论点是: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双方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量、质、关联和方式。语言策略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运用应变能力,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掌握程度有限的情况下,为达到交际目的采取某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际策略,弥补词汇或语法知识的贫乏,克服交际中的障碍而采用的方法(引自Richards estal.,1985)。学生在交际中运用某一策略,积极有效地处理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并能成功地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积极影响学习者的整体交际能力。
(二)思维能力目标
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离不开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时需要动脑“想一想”,而“想”的过程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的。只要有人的存在就离不开思维能力。而本文提到的思维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思维能力目标,它包括求异思维能力和求同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是在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中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学会从对方的立场和观点看问题,通过一些发散性问题以及一些概括性问题设计促进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批判和反思。求同思维能力,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思维并不是一致的相同的,这时我们就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或立场来思考问题、看问题,使谈话得以继续,并接受对方的观点以达成共鸣。现在许多语言学家把这种求同能力称为共同(Empathy)能力,亦称移情能力,
20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且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许多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状态(Hogan,1969),接受并达成共鸣。Martin和Clark(1987)认为,共情就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由对他人内心状态的一种认知而发出的一种情绪体验。Fabes等人(1990)认为,共情是对他人所处环境下的一种情绪状态的认知,具体表现在,承认世界的多元性,差异性,具备跨文化的敏感,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以及对文化差异的宽容度和对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引自高一虹,2002)。
(三)行为能力目标
行为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中能够理解所说的目的语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在发生跨文化交际冲突时能够妥善处理,即解决跨文化环境中所出现问题的一种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因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在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运筹帷幄。行为规范理解能力是指我们对所学目的语国家的行为规范、文化习俗的理解力,特别是文化中的禁忌。餐桌礼仪文化最为常见:中国餐具筷子是最古老的文化传统,而西方是刀和叉,当我们在与对方餐具方面发生矛盾时,我们需要能理解并接受,调适自己的态度,缩小差异。如果是用西餐的话,我们最好入乡随俗。这是多种跨文化交流百花齐放的表现,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是必要的。行为冲突理解能力是指当双方的行为规范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存在差异时,我们要灵活的应对。行为冲突理解能力与语言能力中的语言策略能力有相似之处,一个是语言上的策略一个是行为上的策略。为达到交际目的采取某些行为上的交际策略,但是我们必须以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为前提,发生矛盾时才能巧妙的应对。比如身势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行为规范的例子:凡是人类所表现的身势语行为就会有共同之处,这是由人类的生物特征决定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身势语由于时代的变迁,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就会存在着这种与那种的差异。在不同国家和种族即使是相同的身势语,意义也不尽相同。与美国人就餐时,我们表达自己吃饱了时,就会象征性的用手拍着肚子,表示自己吃的很饱,可他会以为你肚子不舒服;而美国人表达自己吃饱用手掌比向自己的脖颈处,表示自己吃到喉咙了。看来真的要理解目的语国家的行为规范,才有能力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21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目标
社会性发展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他涉及的不仅是学生们现在所学的书本知识,而且对学生们将来交际能力的法阵奠定了基础,有一个铺垫的作用。人际关系的交往、建立和对于异文化的适应能力都属于社会性发展能力。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是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会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的人,以及在某一特定的场景,我们要具备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适当的语言、得体的行为,适合的场合以及合理的交往规则是双方交流的前提。异文化适应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临时的放弃或修改自己本身原有的传统文化习惯,学会适应、顺从与之不同的文化习惯,在不同状况的前提下,达到交流的目的,并且能够创造性的处理和解决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五、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优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
1.创新教材建设改革,突出跨文化交际内涵
教材是直接体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变革的,教学的核心是教材,它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以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能力、认知能力与语言水平等方面的前提下编写教材时应遵循其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原则。教材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创新课堂设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创新课堂设计,带动学生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通过对比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思维能力。观察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宽容度,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接受异
22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站在异文化的角度去感受、共享,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觉察与反思。教师可通过场景模拟和情景再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能力得以提升。
3.创新改革评估体系,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元评价
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我们在尽全力的输入给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同学输出的成果。所以良好的评估方式和手段是至关重要的,也对老师教学起着导向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体系,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社会性发展能力,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积极地利用多渠道多方位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公平公正的判断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构建中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英语教学得以进行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要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仅仅靠课上的45分钟如此有限的学习时间是难以实现的,我们要把课堂上的知识和课外的生活与时代的气息结合起来,因此第二课堂就是课内知识的补充与延伸,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充满了自由空间,可以任你发挥。学校应该努力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这样的教学环境,花心思去发掘或创造一些时代鲜明的主题,利用其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创造。
1.充分利用现有的书本、英语学习报、网络等资源
鼓励同学们把书本中的情景再现到现实中,与生活更加贴近,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在交流中体验异域文化,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听说英语的能力。在当今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好的英语学习资源可供我们选择,拓宽我们关于西方世界的视野。充分利用学校引进的先进的网络平台,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听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随时观看或浏
23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览。
2.开展各种竞赛类活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很多学校定期会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课内外的一些英语戏剧的表演等竞赛项目。这样的竞赛方式会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动力,是提升英语口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或多或少的了解跨文化知识,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思维能力、把控能力。
3.开展多种文化实践类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力
学校可以借助本地优良的教育资源,与当地的大学或是高校进行互动联合,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师资力量,将外籍专家或讲师请进学校,开设关于西方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与学生直接互动交流,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让他们感受地道的英语及其说话的方式和习惯。
从长远来看,我们学英语不仅仅只是学习其语言形式,更要注重其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内容,这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要全副武装拓宽学生的跨文化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的能力,使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坚实母语基础,比较文化差异,渗透跨文化知识
“母语是指一个人从咿呀学语,从第一次表达想法开始就使用的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母语是一个人使用最流畅的语言。在认知方面,母语是所有儿童了解世界的工具;在文化方面,母语则是历史和身份的最根本的表达途径(引自阿比曼纽﹒辛格,2012)。”在当今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孩子几乎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接触第二语言,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最常见的是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之间的混淆。而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们已经接受了几年英语的学
24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习,人们想当然的认为中学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接受全英授课,但只有少数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并取得优异成绩,大部分是无法做到的。母语的基础决定了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在中学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文章或是在介绍西方文化时,我们可以适当的用母语来解释,让学生在理解不受障碍的前提下学习这种文化。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他们在听英语时因听不懂而产生厌烦的情绪。
坚实以母语为基础,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时,才能在学习英语及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时有比较有突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积极地了解其内涵和精髓。
(四)丰富第二课堂,多渠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基础阶段的课程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学习英语除了应对考试,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由于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比较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一些课外活动,被认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减少了学生自身主动去探索和实践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找回学生学习的兴趣,把第二课堂还给他们。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性学习能力,还可以自己主动的去动脑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动口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从而得到全面的提高。
1.巩固课内知识,拓宽课内文化知识面
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般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例如鲁滨逊和他的朋友、星期五,这是一个很短小的文章,但是在第二课堂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带进去,让同学们集体讨论,讨论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主人公的顽强意志和朋友的重要
25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等等。这样他们做到了动口说动脑想,拓宽了视野,体会这样一本小说的文化内涵并乐在其中。
2.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子设备,供学生们欣赏影片或歌曲等。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们认为,练习地道的英语口语的最佳方法就是看英美影视,前提是布置一些任务型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在轻松的谈话中解决问题,也让他们在多媒体的教学中轻松学习英美语音的不同以及语调的应用,在这方面,比较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使他们感受到什么是地道的英语,同时他们对英美文化可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视觉冲击。这对我们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大大的有利条件,又何乐而不为呢。
六、结论:
语言的习得模式是非线性关系,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好英语这门世界通用语言,更要理解其背景文化。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词汇、语法、语句,而忽略了其背后深厚底蕴的文化,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我们的目标不是应付现有的考试制度,而是长远型的“人才型”培养,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与力量。当他们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的人时,能够很好的理解对方的社会背景以及风俗习惯,减少双方交流上的障碍与矛盾,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正在被改变,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多样性,课堂设计的独特性都积极的进行着,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素养。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教学内容涉及的有关文化背景的介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丰富的第二课堂,既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有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说过,在你讲授的过程中,不是把一个建好的气势恢宏的大厦展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分析其建筑材料的构成,与学生一起建筑这所大厦。英语
26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英语这门语言,能够进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
本文对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障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原则和对策。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所做的论述不够深入、全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Adaskou.K, Britten.D.&Fahsi.B. Design Decisions on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A Seconday English Course for Morocco[J]. ELT Journal,1990(1).
[2] Bennett, Milton J.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lected
Readings [M]. Boston, Intercultural Press,1998:1-35.
[3] Brown.G.Cultural Valu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J]. ELT Journal, 1990(1). [4] Brown, H.D. Principles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New Jersey, 2002.
[5] Craig Storti. The Art of Crossing Cultures [M].Intercultural Press, 1990:49. [6] Dell Hymes.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4.
[7] Edwar 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 Doubleday & Co.1959. [8] Hanvey, R.G.Read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79:22-55.
[9] Hogan, R. Development of an empathy scale [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27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linical Psychology, 1969, (33):307-316.
[10] Guo Ming Chen, William J.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1] Hall, Joan Kelley.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 Iris Varner, Linda Beam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Global Workplac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3] Jack C.Richard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4] Judith N.Martin, Thomas K.Nakayam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5] Kramsch, Claire. 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 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7] 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Edwin R.McDanie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8] 阿比曼纽﹒辛格. 学习与和谐发展:语言至关重要[J].世界教育信息,2012.(5):1 [19] 陈卞之.跨文化传播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33-140. [20]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篇[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32-134. [21] 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2] 端木庆一.外语阅读心境的发展过程及其效应[J].外语届,2001,(1):37.
28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杜瑞清,田德新,李本观.跨文化交际学选读[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4] 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的理论引导[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5]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63):27-31.
[2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8]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9]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0]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1] 胡文仲.和胡老师谈教学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2] 李艾岭.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58-60.
[33] 李丽洁. 小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素质:症、诊、治[J].教学新思维,2012,(5):48-51. [34]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5] 刘君涛.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J].外语研究,2000.
[36] 刘巧月.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33-35. [37] 刘秀莲.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49-50 [38] 谭维.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看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159-162.
[39] 王涛.试论语言教学的文化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28-29. [40] 王希杰.语言文字应用[M].商务印书馆,1994.
[41] 王雪芳.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外语研究,2011,(6):15-16.
29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 王振亚.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3] 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论[M].人民出版社,1998.
[44] 张晓辉,金浩链.论文化因素在外语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7,(23):79-80.
[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6] 朱丽君.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
30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