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案的词语有:案志,诗案,案长。
诗案的词语有:案鞫,案临,案志。2:注音是、ㄕㄢˋ。3:拼音是、shī àn。4:结构是、诗(左右结构)案(上下结构)。5:繁体是、詩案。
关于诗案的造句
1、乌台诗案构成苏轼政治心态演变的转折点。
2、以“乌台诗案”为线索,可知苏轼的创作心理、创作内容、创作风格等三方面的变化,了解这件事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3、不论是重庆的“彭水诗案”,还是山西的“稷山文案”,在表明了那里的“土皇帝”一掌遮天的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对公开的监督的忌惮。
4、以往对“乌台诗案”影响苏轼创作的研究,过多集中于诗歌,而对于词创作的影响关注不够,或者略有提及。
5、本文以“彭水诗案”为样本,阐述了上述法理。
关于诗案的成语
案堵如故 案无留牍 南山铁案 拍案而起 案剑瞋目 案牍之劳 积案盈箱 拍案叫绝 举案齐眉 鸿案相庄
关于诗案的诗词
《游东坡·供成诗案脱累囚》 《书东坡诗案》
诗案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如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台诗案'。诗案[shīàn]⒈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如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台诗案”。基础解释: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
二、引证解释
⒈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如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臺诗案”。引明陈汝元《金莲记·首引》:“驀地狱成诗案,幸子由申救,远謫黄州。”清吴廷华《题杜文贞公小像》诗:“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章炳麟《驳康有为论书》:“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螫百倍。”
三、网络解释
诗案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综合释义: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如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臺诗案”。明陈汝元《金莲记·首引》:“驀地狱成诗案,幸子由申救,远謫黄州。”清吴廷华《题杜文贞公小像》诗:“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章炳麟《驳康有为论书》:“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螫百倍。”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供人谈论的目标﹑对象。如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台诗案。网友释义:如: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台诗案”。明陈汝元《金莲记·首引》:“蓦地狱成诗案,幸子由申救,远谪黄州。”清吴廷华《题杜文贞公小像》诗:“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章炳麟《驳康有为论书》:“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螫百倍。”汉语大词典: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如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台诗案”。明陈汝元《金莲记·首引》:“蓦地狱成诗案,幸子由申救,远谪黄州。”清吴廷华《题杜文贞公小像》诗:“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章炳麟《驳康有为论书》:“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螫百倍。”其他释义:1.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如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