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书的词语有:中书君,五车书,书生气。
敕书的词语有:丹书铁券,掉书袋,白面书郎。2:繁体是、敕書。3:注音是、ㄔˋㄕㄨ。4:简体是、敕书。5:拼音是、chì shū。6:结构是、敕(左右结构)书(独体结构)。
关于敕书的造句
1、太宗意稍解,赐万纪而谕之,仍以祐前过,敕书诰诫之。
2、两派争论激烈,最后天皇以敕书形式宣布缓议。
3、张时修告诉小子冲,三省堂分前、后、中三厅和东西廊房,以及前左右花墙厢房,并与后花园和敕书阁结成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4、钦差大臣一般都带着敕书巡查地方。
5、岂不知过去我父祖被官军误杀了,朝廷给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送回灵枢,授我都督敕书,又封作都督佥事,给年例赏银八百两,赏给蟒缎十五匹。
敕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络解释
敕书敕,即敕命、敕谕。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敕最早是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的。后经魏晋南北朝继承沿用,至唐宋元代敕书的种类有所增加。明清时期,敕的用途更为广泛,规格形式也更为完备。综合释义: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吴晗《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兵部右侍郎虽只是正三品官,却因为是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书(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派驻地方的最高,职权就在三司之上了。”参阅《唐六典·中书省》、《新唐书·百官志二》。汉语大词典: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于旧则用之。”吴晗《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兵部右侍郎虽只是正三品官,却因为是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书(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派驻地方的最高,职权就在三司之上了。”参阅《唐六典·中书省》、《新唐书·百官志二》。国语辞典:古代君王谕告外藩或公卿朝臣的命令。敕书[chìshū]⒈古代君王谕告外藩或公卿朝臣的命令。引《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西游记·第三九回》:「这畜类成精,侵夺帝位,还奉佛旨差来。似老孙保唐僧受苦,就该领几道敕书。」辞典修订版:古代君王谕告外藩或公卿朝臣的命令。《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西游记.第三九回》:「这畜类成精,侵夺帝位,还奉佛旨差来。似老孙保唐僧受苦,就该领几道敕书。」其他释义:1.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
二、词语解释
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敕书[chìshū]⒈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
三、引证解释
⒈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参阅《唐六典·中书省》、《新唐书·百官志二》。引《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吴晗《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兵部右侍郎虽只是正三品官,却因为是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书(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派驻地方的最高,职权就在三司之上了。”
关于敕书的成语
掉书袋 明罚敕法 书生气 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呆子 然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