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东坡一病翁”出自宋代苏轼的《纵笔三首》。“寂寂东坡一病翁”全诗 《纵笔三首》宋代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斜阳数过人。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作者简介(苏轼)苏轼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斜阳数过人。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白话释义:其一 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须发萧然,就像一世不散...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以直截之笔写真率之怀。它直写诗人的渴酒思肉,直写对邻人送酒肉的期待,毫不掩饰,毫不做作,正如纪昀所评的“真得好”。诗写求酒肉,又写得这样真而不鄙。是否不鄙,就要看其“全人”,有待于“知人论世”了。苏轼其人,写此诗当然配得上称“真”,称“好”,称“...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这是苏轼被贬至儋州后写的三首《纵笔》中的第一首,约写于元符二年(1099),这时他已年愈六十。苏轼在政治上屡遭打击,被一贬再贬, 已是两目昏昏,左手麻痹,痔疮严重,在儋州过着“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苏轼...
在《纵笔三首》中,苏轼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他面对生活的坚韧与洒脱。诗中的“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描绘了他病中的形象,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小儿误以为他面色红润,笑颜可掬,实则是因饮酒所致。这种幽默感不仅反映了苏轼的乐观心态,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回顾苏轼...
苏轼在六十四岁的高龄,身处儋州(今海南省西部地区),创作了《纵笔》组诗中的第一首,通过这首诗,他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老病之态。诗的开篇,他以寂寞的环境和衰弱的身体自比为一病翁,形象地描绘了生活的萧瑟。接着,他以风吹白须的意象,进一步强调衰老,其中“霜”字既描绘了须发的苍白,又...
1.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邻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2.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斜阳数过人。3.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白话释义:1. 在寂寥的东坡,我是一位病弱的老人,白色的胡须散乱,仿佛...
悲伤的情感思考。1、《纵笔三首其一》古诗里的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表现出年老后的寂寞和体态,自嘲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寓意已经年迈病弱,领悟到生活的无常和短暂。2、《纵笔三首其一》是宋代诗人苏轼所写,诗词节选: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诗的开头,"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通过简洁的白描,勾勒出一个孤独、病弱的老者形象,引人同情。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不直接渲染悲伤,而是通过描绘老翁突然变得神采飞扬,仿佛朱颜童颜,让读者的情绪在欢欣与困惑中起伏。接着,诗中的"一笑"揭示了,原来老翁的神采飞扬源于饮酒,这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②。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③。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④,应缘曾现宰官身⑤。溪边古路三叉口⑥,斜阳数过人⑦。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⑧。①元符二年(1099)腊月作于海南。王文诰按:“此三首平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