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有幸被我校安排参加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通过历时六天的培训,我对此项培训内容深有感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给我增强了自信
早在几年前,我对小学教学的模式就感到过困惑,曾有这样一个想法:如何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变教师的“主讲”为学生的“主学”,将学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改变,将课堂变为学生“学”的主要场所,而不是教师“讲”的圣地,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学”为中心,一切都为学生的“学”服务,能使学生真正主动的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一想法,当时是很朦胧的,始终没有找到它的归宿,又没有能力让它变成一种具体的教育理念。我们不是读过伟大的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讯的《拿来主义》一文吗?文中阐述了“拿来”的原则:要有选择的去“拿”,要主动的去“拿”,不要人家给你什么要什么,给什么“拿”什么。作为学生获取知识,难道不应该这样吗?学生间存在差异,这是无可非议的,是很正常的。若以教师的“讲”为主的话,教师能兼顾这么多学生的差异吗?学生们都能从教师的“讲”中获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知识吗?决不。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使位置变换一下,让学生的“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活动呢?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主动的去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体现《拿来主义》中的“拿”的原则。难道这样不符合教育规律吗?
其实,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中孰主孰次,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问题:若有一孩子(成人)为了生存,需要一定量的粮食来维持一年的生活,作为父母的我们,给与孩子的需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我们直接就拿现成的成品粮给他,以后孩子就都依赖父母给粮;另一种是只给他工具,教会他种庄稼的方法,并教他用最好的方法去种庄稼,让他经过自己的努力,更快、更多地收获到自己需要的粮食。很显然,第一种方法给粮是绝不可取的,因为即便我们给了他一次,能解决燃眉之急,那下一次呢、以后呢?你能一生一世供给他粮、给予他的需要吗?那是决不可能的。俗话说:“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最妥当的就是第二种方法了。只要孩子有了工具,学会了种庄稼,通过自己的劳动,就可源源不断的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需要什么种什么,种啥得啥,对父母就不再有什么依赖性了。当然,在学种庄稼的过程中,他不但得学会种,还要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种什么,怎样种才能种得更好的问题。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能从中引导他仔细分析自己该种什么,该怎样种才种得最好,使所种的产品优质高产,那不是更好吗?
从这么简单的一个实际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供需整个过程中,两个角色,谁应该是整个过程的主体、谁是主导应该很清楚了。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在这个问题中相当父母的角色,学生相当于孩子的角色,他们在教学中的关系不也应该是这样吗?
以上我的这个念头,是很模糊,很不成熟。现在好了,有了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支撑,我感到踏实了。实践证明,这个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是符合现实生活规律、也符合教育规律的。从而,我看到了我多年前的'朦胧中的教育理念,它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找到了它的理论依托,也找到了它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由此,我心中悠然升起一股暖流。我对自己的自信心倍感增强。
二、教育教学的教育理念既是未来的、更应是现在的教育理念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质量。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无的放矢,事倍功半,课堂中,问题怎样提,提什么,至关重要。层层递进,嵌套落实到问题的本质。充分分解问题,将问题剖析得更透彻、更具体、更全面,使问题的提出更具有实际意义。
当然,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感受还不止这些,对我来说,那简直是一次“头脑风暴”,使我对所谓的“教育新理念”(前些年的教育改革风波曾提过)有了新的认识,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有了新的举措。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