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第21课《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以“爱”为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力求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品析语句,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时,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激活阅读思维,实现语言、情景和精神的和谐共鸣,提升情感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生字抄写本、日记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感受搭石的第一印象
1、简介作者,范读诗句。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他叫刘章。课件出示刘章照片。描述: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到现在为止,他出版了《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选》、《刘章新诗》、《刘章散文选》等21部诗文集。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20位诗人之一。
2、板书课题并齐读??????????
3、质疑:当你读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疑问是什么?(搭石是什么样子的?搭石有什么作用?搭石为什么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带上疑惑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与搭石进行第一次对话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搭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让作者念念不忘?带上我们的疑问,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教师巡视。
三、反馈初读。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刘章爷爷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是那么普通,那么不起眼,但就是这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搭石》。
二、自主感悟——寻找美
让我们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根据学法:“抓关键词语体会美,想象画面读出美”,自读课文3-4自然段走搭石的部分,把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边读边想象画面。好,开始吧。
【设计意图:根据上一节课总结的学法作为本环节学习的金钥匙,指导学生学习。】
三、交流品味——欣赏美
师:你找到美的词语和句子了吗?举手告诉老师。
(一)?? 一行人走搭石
1、指名读、板书、找词。用文中的话说说:这是谁在走搭石?(学生说板书:一行人走)
再找找看,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呢?
2、协调有序
师:我们也来读读这几个词语。谁来说说什么叫“协调有序”?(指名说)课前你查了字典,这是很好的预习习惯。来,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协调有序指的是什么?(生回答)是啊,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有人跌入水中吗?(没有)该是有人在指挥吧?(没有)没有人指挥,没有人跌入水中,他们的动作配合得如此默契而有序,这就叫——协调有序。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动作配合得默契而有序,这就叫——(板书:协调有序。)懂了吗?这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学习方法再次体现。】
3、理解“绰”
就这样,每当上工,下工,总有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过搭石,我们总能听到——在清澈的溪水中总能看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有三种意思,你来看看,在词语“人影绰绰”中选哪一种意思?现在你知道“人影绰绰”的意思了吗?
4、结合这些字词的理解,你能想象出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5、读诗?? 指名读——评价——齐读。师:这样的美景,如诗如画!谁想来美美地读一读?
6、读得真好,你把我们带到了画里。来,自己试试,把它背下来。
7、能背吗?我们试试。(评价:你们真不错,不仅发现了课文中的美,还把这种美保存到了记忆中。)
【设计意图: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写,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
(二)面对面过搭石
师:如果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两个人面对面过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到书中去读读吧。课件出示:如果有两个……才相背而行。
1、指名读。读到这,你体会到了什么?
2、生交流,(评价:你真会读书,读懂了文字含着的美。你这是在用心去感受啊!)
3、你是从哪看出他们互相谦让的?
4、学法指导:师:是啊,(板书:相互谦让)互相谦让、先人后己,使乡亲们的关系格外融洽,而这份深情通过简简单单几个动作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阅读时,抓住了这些动词,就能品出味道来。
5、人们面对面过搭石的相互谦让仅仅是刘章爷爷偶然遇见的吗?那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呢?
(三)背老人过搭石
师:两个人面对面地过搭石,让我们看到的是相互谦让的美。那被老人过搭石,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来读读吧。
课件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成理所当然的事。
1、齐读,再齐读。
2、来,用心去感受,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
3、找得好!假如遇上老人来过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伏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4、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对比“弯”“蹲”理解,感受刘章爷爷观察仔细,用词准确。
5、再读句子。透过“伏”这个动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尊老爱老)
6、过了小溪之后年轻人需要老人千恩万谢吗?为什么?
7、理所当然:字典——结合上下文说说——指着图说——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总是伏下身子去背老人过搭石,因为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别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过去,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形成了纯朴的民风、乡风。
8、写话——交流
师:让我们再想一想,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村民们也会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呢?
四、升华情感
1.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师:一年365天,乡亲们在这一排排搭石上来来去去,他们相互谦让,先人后己,他们尊老敬老,相亲相爱。这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刘章爷爷把他对家乡炽热如火的情感,寄托在这一排排搭石,因为它——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五、课后练习
1、师:课文学完了,搭石的美,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也学习刘章爷爷,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美,传递美。最后,让我们完成以下作业。
2、作业
(1)这篇课文写得真美,我要多读几遍。
(2)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21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 协调有序
面对面走???? 相互谦让???
背老人走???? 尊老爱老
教学反思:
首先,我衷心地感谢学部领导与本组几位教师给予我的帮助!这堂课,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力求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品析语句,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抓住重点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读通句子,正音,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体会“一行人走搭石”的美。
师生合作读: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理解:“协调有序”。我的设计意图: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绰”在文中什么意思?在“绰绰有余”中是什么意思?闭上眼睛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我的设计意图: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写,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
二、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以读悟情、以读代讲。我注重了读的引导,读得充分。如设计了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师配合读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美。
三、用想象来说话。“闭上眼睛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设计,因为我觉得要把直白的文字转换成丰富的表象,达到知情义的统一,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如果学生既能读懂文字,又能建立表象,这是教学成效的所在。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在理解文章的第4自然段,除了利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外,我还让学生想象说话,联系生活说说村民们还会把哪些事也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只有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抓住关键所在。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透过字面理解引申义,以及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并且还要注意用好这个词。理解、积累、体验、运用是语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义。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还做到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安排写话训练:“让我们再想一想,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村民们也会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呢?”这篇课文洋溢着人性美,通过前面的研读与交流,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而文本的价值关键要唤起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学语文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也要学做人。我们反对把语文上成情感教育课,但语文确实不能脱离情感教育,否则语文教学真是一潭死水了。语文教学要做到认知和体验融为一体,这和思品教学有严格的区别。语文教学在打牢语言基础的前提同时,还要关注情感的升华,加强理解文字和生活的联系。但是生活的拓展不能牵强,也不能没有限度,见好就收才能不失语文教学之本。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摆搭石”的学法,研读3、4自然段“走搭石”,感悟“美”的句子。
纵观整个环节,主线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学生的发言才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无论他发现的是画面美、声音美,还是协调美、谦让美、友善美。美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这些都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解和琐碎的追问才发现的。
不足与努力方向:
1、运用好激励语言进行评价能使课堂生动、有趣,特别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在备课中,对于每个问题都进行了预设,也在备课中设计了很多评价语言,这些激励的评价让孩子们劲头更高了。虽如此,但还是深感本节课有些评价语言还不是很及时,所以,这也是我在后面的教学中要多注意的。通过这次赛教,我充分感受到教师钻研教材的重要。我将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规范我的课堂语言,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让点拨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发挥重要的作用。
2、我将继续钻研、实施“半小时课堂”, 科学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每堂课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作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
3、认真学习《义乌市小学各学科教学规范》,积极锻炼。如邹主任说的那样:努力把每一堂常态课上成公开课,规范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把每一堂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这样就更自然、更轻松了。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