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的别名有大鲵、鲵鱼、啼鱼等。
娃娃鱼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它们的叫声听起来像是婴儿的啼哭,所以被称为娃娃鱼。
虽然它们被叫做娃娃鱼,但是并不是真正的鱼类,而是一种两栖类的生物。
娃娃鱼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不过在水中的时候需要定期游到水面换气,大概每半个小时左右,就要换气一次。
养娃娃鱼要注意什么娃娃鱼喜欢在清凉干净的水中生活,如果是人工养殖,需要将水温保持在10-20℃,还要定期给它们换水,保持水质清洁。养殖它们的水不要特别深,大约30cm深就可以,以免影响它们上岸换气。成年的娃娃鱼都是生活在洞穴之中,在养殖的时候,需要在它们生活的容器之中放置一些石头,让它们有躲藏的地方。野生的娃娃鱼喜欢吃鱼类、贝类、蟹类等生物,在人工饲养它们时,可以投喂一些肉类。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娃娃鱼又叫什么鱼
娃娃鱼又叫大鲵
娃娃鱼为什么要叫娃娃鱼?
娃娃鱼为什么要叫娃娃鱼?
大鲵
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
生境:栖息于海拔200-1500m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
捕食与食性:觅食不是主动出击,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分类: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分布: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埂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中国特有物种,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数量稀少,需加强保护。
保护:由于它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和CITES附录I。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鲵
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
就是娃娃鱼啊
为什么把大鲵称为娃娃鱼?
娃娃鱼不是鱼,因为它能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叫声又酷似婴儿的哭声,所以称它"娃娃鱼"
其实,它的学名是中国大鲵,属于两栖动物。娃娃鱼喜欢生活在海拔200-1600米的山区溪流中,通常白天隐伏在有洄流水的洞内,傍晚或夜间外出觅食。它食性广泛,喜欢吃鱼、虾、蟹、蛇、鸟和蛙类等动物。但是,它的牙齿只有捕食能力,而没有咀嚼功能,因而捕到猎物时只能大口囫囵吞下,然后送到胃内慢慢消化。有时它吞下一只娃,十多天也不能完全消化,所以有很强的耐饥饿能力。
请采纳 谢谢
娃娃鱼为什么是两栖动物
娃娃鱼不是鱼,而是产于中国的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因为它能像 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且叫声又酷似婴儿的哭声,所以称它为娃娃鱼。其 实,它的学名是中国大鲵,厉于网栖动物。 娃娃鱼头部宽阔扁平,眼小口大,尾巴扁长,体氐可达1.8米,通可 达数十千克。它的体表较光滑,带有黏液腺,散有小疣粒,背部S棕褐 色,夹有黑斑。它的四肢短小,前肢有4指,后肢有5趾,游泳时前后肢 紧贴身体两侧,靠弯动躯干和尾巴前进。
娃娃鱼有叫什么?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大鲵
【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
【俗名】: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鳕鱼,脚鱼,啼鱼,腊狗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待定(I)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山溪或水潭中
【海拔上限】: 2800米
【海拔下限】: 100米
【致危因素】:因为贸易被捕猎,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作为食物被捕猎,回游被切断,环境污染
【保护措施】:人工饲养,人工繁殖,国家级等级,已有保护区
【国内分布】:宁夏,河北, 山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辽宁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二十多年来,娃娃鱼尚未实现规模化繁殖。对此,我们深入研究了娃娃鱼的发育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理学及繁殖生物学等基础学理论。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新技术,创新了娃娃鱼繁殖技术,实现了娃娃鱼规模化繁殖,这对保护、增殖其资源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为什么大鲵又叫娃娃鱼
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大鲵的声音很像婴儿的哭声,而它的外形又像鱼,所以被称为娃娃鱼。
娃娃鱼为什么不是鱼?
娃娃鱼学名大鲵,大鲵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它实际上并不是鱼,它名之曰鱼而非鱼,是我国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它的外形有点象壁虎,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公斤,最大的达50公斤。它的头宽大而扁平,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粒。眼小,位于头背,无眼睑,这是长期适应水下生活而退化的结果。弧形的口裂十分宽大,上下颌具多数大小相似的细齿,有利于取食。体躯宽扁而壮实。侧扁的尾部很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尾的上下有鳍状物。四肢肥短,很像婴儿的手臂,据说也是把它叫做娃娃鱼的又一个原因。前肢具4指,后肢具5趾,指(趾)间有微蹼,无爪。体表面板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 *** 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面板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溼润的面板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型别。 娃娃鱼平时喜栖于山谷清澈的溪流岩石底下,一遇大雨或山洪暴发,又常常离开水面,有时还会攀缘上树。专以鱼、蟹、虾、蛙等为食料,是山里水中的“恶霸”。有时威吓行人,乃至伤人。因此,井冈山人又称它为狗鱼。井冈山斗争时期, *** 在茅坪八角 楼曾以群众送给他的大鲵,启发、教育人民起来土豪劣绅。井冈山溪涧纵横,洞泉密布,水清凉爽,是娃娃鱼生活的乐园。它白天常常潜息在清水的洞穴内,夜间游出洞穴,张口对着流水。让鱼、虾、虫、蛙等食物囫囵流入壮里,以此为寻食方式。《山海经、北山经》中曾写到:“泱泱之木……,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大鲵的分布很广泛,黄河、长江及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都有它的踪迹,遍及北京怀柔、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在我国古书中多有“鲵鱼有四足,如鳖而行疾,有鱼之体,而以足行,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等记载,《本草纲目》中也说:“鲵鱼,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孩啼,故曰鲵鱼,一名人鱼”。可见大鲵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熟知,娃娃鱼的名字也一直传到现在。 在两栖动物中,大鲵的生活环境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巖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白天常藏匿于洞穴内,头多向外,便于随时行动,捕食和避敌,遇惊扰则迅速离洞向深水中游去。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它在捕食的时候很凶猛,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突然张开大嘴囫囵吞下,再送到胃里慢慢消化,所以有些地方的歇后语说:“娃娃鱼坐滩口,喜吃自来食”即指此而言。成体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有时还吃小鸟和鼠类。有趣的是,它还善于“用计”捕捉一种隐藏在溪中石缝里的石蟹,利用石蟹两只大螯钳住东西便不轻易松开的特点,将自己带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缝之中,诱使石蟹用螯来钳。一旦发现石蟹“中计”,便立即将其顺势拉出。 由于新陈代谢缓慢,食物缺少......
娃娃鱼是不是鱼类啊?
娃娃鱼学名大鲵,大鲵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它实际上并不是鱼,它名之曰鱼而非鱼,是我国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它的外形有点象壁虎,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公斤,最大的达50公斤。它的头宽大而扁平,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粒。眼小,位于头背,无眼睑,这是长期适应水下生活而退化的结果。弧形的口裂十分宽大,上下颌具多数大小相似的细齿,有利于取食。体躯宽扁而壮实。侧扁的尾部很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尾的上下有鳍状物。四肢肥短,很像婴儿的手臂,据说也是把它叫做娃娃鱼的又一个原因。前肢具4指,后肢具5趾,指(趾)间有微蹼,无爪。体表面板较为光滑,散布有小疣粒,受 *** 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面板褶。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样,需要借助溼润的面板来进行气体交换,作为辅助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型别。
为什么娃娃鱼哭的时候会发出娃娃的声音?
声带的构造不同,产生的声音不恭,好比狗叫是“汪汪”猫叫是“喵喵”一样,娃娃鱼的声音正好类似于娃娃的声音罢了!
娃娃鱼怎么叫?
娃娃鱼以下情况会叫:
1,受到惊吓,比如光照,突然的巨响.2,繁殖期间.
娃娃鱼的名字
大鲵
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
生存环境:栖息于海拔200-1500m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
捕食与食性:觅食不是主动出击,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分类: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分布: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中国特有物种,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数量稀少,需加强保护。
保护:由于它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和CITES附录I。
别名娃娃鱼,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大鲵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俗名娃娃鱼,是我国非常珍贵稀有的资源,大鲵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可食用、药用、科研、观赏及工业制革等。本文介绍的是我所多年来开展大鲵人工养殖从鲵养殖场的设计、苗种放养、养殖管理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经验总结,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建造 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行。 1.1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 1.1.1水资源要求 根据我所多年采水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1.1.2环境要求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 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 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2、大鲵苗种放养及种苗鉴定 2.1养殖池的消毒 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2.2鲵种消毒 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呋喃类药物每立方米水体0.2g或亚甲基0.5g兑水浸泡5分钟,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入养殖池内。 2.3种苗鉴定 2.3.1大鲵苗种与其他苗种的区别 在两栖类中。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种类与大鲵极为相似,区别它们最主要的是比较其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隐鳃鲵科(大鲵)、小鲵科、蝾螈科形态特征比较 2.3.2大鲵苗体质优劣的鉴定 大鲵苗种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功与否。优质的大鲵苗种应该是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未前外鳃完整无病变。反之,则为劣质鲵苗。 2.4放养密度 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在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加之有互相攻击性,其放养密度应小。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苗种阶段其放养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放养时,要求规格尽量保证整齐,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 3、养殖管理 3.1饵料投喂 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根据大鲵活动状况,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3.2调节水质 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间。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3.3调节水温和光照 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3.4防逃防偷 大鲵逃跑能力特强,其陆上或水中运动较为敏捷,并能爬高顶重,稍有不慎便会逃逸,必须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注意。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所有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 大鲵其经济价值较高,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 4、病害防治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大鲵属。大鲵属有两种,即中国大鲵和日本大鲵。中国大鲵是一种名贵的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不仅具有高于甲鱼27倍的营养及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在我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的支流中,大多生活在深山峡谷的溪河之中。大鲵昼伏夜出,常顶着水流在流水口等待食物,发现食物后突然出击一口咬住,待食物死亡后即吞下。
大鲵性情温驯、食性杂,其天然食物包括鱼、虾、蛙、软体动物、肉类、水生昆虫和贝类等。大鲵的生长速度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比自然条件下快得多,在适温下大鲵从1公斤长到5公斤只需1年时间,经济价值十分可观。下面主要介绍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
娃娃鱼别名叫什么
娃娃鱼的别名有大鲵、鲵鱼、啼鱼等。
娃娃鱼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它们的叫声听起来像是婴儿的啼哭,所以被称为娃娃鱼。
虽然它们被叫做娃娃鱼,但是并不是真正的鱼类,而是一种两栖类的生物。
娃娃鱼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不过在水中的时候需要定期游到水面换气,大概每半个小时左右,就要换气一次。
成年的娃娃鱼都是生活在洞穴之中,在养殖的时候,需要在它们生活的容器之中放置一些石头,让它们有躲藏的地方。野生的娃娃鱼喜欢吃鱼类、贝类、蟹类等生物,在人工饲养它们时,可以投喂一些肉类。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