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鹦鹉鱼出现白点怎么办

鹦鹉鱼出现白点怎么办

来源:叨叨游戏网


专家解答

1、单独饲养:鹦鹉鱼身上出现白点后,需要立即将它们转移到其它的容器内,以免它们将疾病传染给其它的鱼。

2、升温:将水温提升到28-30℃之间,这样可以很好地将抑制白点病的蔓延和扩散。

下药:使用0.0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给鹦鹉鱼药浴植料,或者也可以使用专用的白点净给鹦鹉鱼药浴治疗。

鹦鹉鱼白点的原因

1、温差太差:鹦鹉鱼身上出现白点可能是温度变化太大或温度太低导致的,它们是热带鱼,当温度偏低的时候,它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会下降,所以就容易感染上疾病。2、水质太差:鹦鹉鱼身上出现白点还有可能是水质太差导致的,它们喜欢干净清爽的水质,当鱼缸内的水长期不更换或污染比较严重的时候,就会滋生较多的细菌,还会刺激到它们的皮肤,使它们出现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等问题。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鹦鹉鱼有白点怎么治疗?

方法一:发病初期可用加温方式最慢3-7天会好、温度设定30度、全愈后温度降为28度。

方法二:只要把水温提升到32度,再用1%盐水浸泡就可以。

方法三:使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全鱼缸泼洒。

方法四:购买专门治白点病的药,如白点净,效果不错。 

白点病是热带鹦鹉鱼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单细胞鞭毛寄生虫引起,一旦它们到鱼身上,它们就迅速地刺穿外层皮肤,生活在皮肤和皮下组织之间,以体液和皮肤细胞为食,鹦鹉鱼患上白点病死亡率相当高。

一般来说,鹦鹉鱼感染白点病,早起的时候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发现鹦鹉鱼有以上的病症,那么就可以判定为鱼儿已经感染白点病了,需要及时的隔离治疗。

鹦鹉鱼长白点怎么办

鹦鹉鱼长白点的治疗

鹦鹉鱼长白点是患了白点病,可以通过升温、换水、下盐、增氧来治疗。首先将水温调整到30度,再换水三分之二,新水温度可以高于缸水2度,过了一周再换水三分之一,然后每一百升水下盐一斤,同时增氧。此外,也可以再下些黄粉,每100升水加0.5~1克。

鹦鹉鱼身上起白点怎么办

白点病是由小瓜虫引起的,把鱼缸温度升高到30度,是为了杀死小瓜虫,小瓜虫不能在高于28度存活,而小瓜虫是引起白点病的细菌。加盐,不要加食盐,食盐中含有碘,而碘严重破坏鱼儿的呼吸系统,要放粗盐,也就是腌咸菜的大粒盐,或者海盐,都是不含碘的。也可以去鱼店买白点净加入鱼缸。

我家养的红鹦鹉鱼,身上长白色的东西,怎么办?

红鹦鹉鱼,身上长白色的东西是白点病,先加温再治疗。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

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病变形态: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讨厌的病原体。

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严重的全身似洒满白粉,多在春、秋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活饵的尾部下容易流行。

此病传染速度很快,如不及时治疗会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严重时,药物无效,会大批死亡。要及早治疗。

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白点病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金鱼白点病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