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1.不动产物权变更实行登记主义,房屋等不动产不仅需要签订买卖合同,还需要到房屋管理部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2.动产物权变更实行交付主义,即以转移占有为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第二百二十四条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百二十五条 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的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二百二十九条 因人民、仲裁机构的法律文书或者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第二百三十条 因继承取得物权的,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效力。第二百三十一条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第二百三十二条 处分依照本节规定享有的不动产物权,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第3种观点: 律师解析:可以。医疗收费票据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医疗费用报销的有效凭证。【法律依据】:《医疗收费票据使用管理办法》 第十三条 下列收入,不得使用医疗收费票据:(一)住院押金、预收诊疗费等预收款项。(二)财政补助收入,即医疗机构从财政部门取得的补助收入。(三)上级补助收入,即医疗机构从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等取得的补助收入。(四)科教项目收入,即医疗机构取得的除财政补助收入外专门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补助收入。(五)其他收入,即开展医疗业务、教科项目之外的活动取得的收入。如,培训费、租金、食堂收费、投资收益、财产物资盘盈、接受捐赠等。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1、公示原则;2、公信原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条 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的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二百二十六条 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权利人已经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时发生效力。
第2种观点: 1、单方、双方、多方法律行为有效。单方、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自由,当事人作出的法律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国家、公共及第三人利益。2、处分人有处分权。如果处分人不具有处分权或处分权有瑕疵。那么处分行为无效,基于该无效的处分行为除非具有善意取得的特征外,一律不发生物权变动。3、物权公示。物权的公式以登记和交付—移转占有为表现形式。一、物权登记具有哪些效力1、物权公示效力。登记首先发挥着向社会展示当事人的物权变动的公示作用。这是不动产登记的形式效力。2、物权变动的根据效力。不动产物权依据法律行为取得、丧失及变更时,未经登记不产生效力,唯有当事人的法律行为与国家的职能机关的登记相结合,才能实际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3、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这种效力是指以不动产登记簿所记载的当事人的权利内容为正确的不动产权利的效力。4、善意保护效力。法律就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才将不动产权利登记簿记载的权利视为真是,并赋予其社会公信力,从而在信赖登记的善意的第三人取得登记的不动产物权时,其正当权利不会由于因错误的登记而被追夺,使正当的社会交易秩序得到维护。二、登记机构要履行什么职责(一)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二)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三)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四)法律、行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登记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不动产登记的性质,是指不动产登记行为的法律属性。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性质,大致有三种学说:(1)公法行为说。(2)证明行为说。(3)司法行为说。不动产登记并非登记机关的行政管理行为,其本质应为产生司法效果的事实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条 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