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应将火宅同的上一句是什么

应将火宅同的上一句是什么

来源:叨叨游戏网


应将火宅同的上一句:始悟尘居者。诗词名称:《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本名:卢纶。别称:卢户部。字号:字允言。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出生时间:739年。去世时间:799年。主要作品:《晚次鄂州》《送李端》《塞下曲四首》《杂曲歌辞·天长地久词》《杂曲歌辞·皇帝感词》等。主要成就:集贤学士检校户部郎中。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应将火宅同”的详细介绍:

一、《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的全文 点此查看《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的详细内容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

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二、卢纶其他诗词

《客舍喜崔补阙司空拾遗访宿》《长安春望》《塞下曲四首》《送李端》《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的详细信息

叨叨游戏网还为您提供以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应将火宅同”的出处是哪里

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作者简介(卢纶)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

“应将火宅同”的出处是哪里

“应将火宅同”出自唐代卢纶的《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以下是关于这首诗及作者的简要介绍:诗歌出处:《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诗歌内容:全诗描绘了诗人在慈恩寺避暑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烦扰的感悟,其中“应将火宅同”一句,寓意深刻,将尘世比作火宅...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这句话的意思是:此刻我才领悟到,尘世中的居住者,他们的生活就像处于火宅之中一般。“始悟尘居者”:指的是诗人自己在这一刻开始领悟到尘世中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尘居者”指的是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应将火宅同”:是一个比喻,将尘世中的生活比作“火宅”。火宅...

卢纶的其他诗词

名寄图书内,威生将吏间。春行板桥暮,应伴庾公还。 送李纵别驾加员外郎却赴常州幕 霄汉正联飞,江湖又独归。暂欢同赐被,不待易朝衣。 山雨迎军晚,芦风候火微。还当宴铃阁,谢守亦光辉。 送元赞府重任龙门县 二职亚陶公,归程与梦同。柳垂平泽雨,鱼跃大河风。 混迹威长在,孤清志自雄。应嗤向隅者,空...

《有关大慈恩寺的唐诗》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刘沧《夏日登慈恩寺》 金界时来一访僧, 天香飘翠琐窗凝。 碧池静照寒松影, 清昼深悬古殿灯。 晚景风蝉催节候, 高空云鸟度轩层。 尘机消尽话玄理, 暮磬出林疏韵澄。 李端《 同苗发慈恩寺避暑》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闲人并外,山晚鸟...

“三界同聚一火宅”的出处是哪里

“三界同聚一火宅”出自宋代程公许的《雁湖先生揆初在旦某以家藏唐画炽盛光如来像》。这首诗中,“三界同聚一火宅”这一表述,用以形容世间纷扰、灾难遍地的情境,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三界同聚一火宅”的出处是哪里

“三界同聚一火宅”出自宋代程公许的《雁湖先生揆初在旦某以家藏唐画炽盛光如来像》。“三界同聚一火宅”全诗 《雁湖先生揆初在旦某以家藏唐画炽盛光如来像》宋代 程公许 十方世界香水海,如微尘数无边亿,诸佛各以本誓愿,遍坐道场作饶益。稽首两足炽盛光,具有广大神通力。刚风其上罗诸天,...

释迦牟尼佛最有名的经书名句有哪些

《法华经》名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此句以“火宅”比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揭示众生所处的环境充满痛苦与不安,警示修行者需寻求解脱之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强调诸法(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寂的,但其显现的相状(如因果、轮回)却依因缘而恒常存在,...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 圣教序原文和译文和注释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汇合;万区分义。总成乎实。万类事物义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实际。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这难道能与商场、周武比较优劣,自尧、舜比较圣德吗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

《妙法莲华经》具体讲什么?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大乘佛教初期的经典文献,由释迦牟尼佛在晚年时于舍城灵鹫山讲述。其核心内容围绕一佛乘思想,即所有众生最终都将趋向同一佛乘,强调一乘之法的功德。通过佛陀的赞叹,向读者展示了这一思想的深度和广泛性,尽管读者可能主要关注于一乘法和法华经的功德,但实际上一佛乘思想...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